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到北京饭店,怯生生不敢说话,女儿却活泼问道:“我们来找彭叔叔!” 黄公略这位中国革命历史上英勇的红军将领,在其短短的生命中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公略生前以其果敢与坚韧著称。在第三次反围剿期间,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他依然选择坚持抗争。 在一次突围中,黄公略果断指挥部队分散,确保了大部队的生存与安全。 但在撤退过程中,敌军的飞机突然出现,投下炸弹,黄公略身中数弹,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3岁。 他的牺牲让红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者,也让无数为革命献身的战士深感痛惜。 黄公略的死,不仅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远在湖南老家的妻子刘玉英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黄岁新,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刘玉英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艰难。在接到丈夫牺牲的消息时,刘玉英默默抱紧了女儿,面对不时的国民党骚扰,她仍坚持为生活努力,艰难度日。 即便如此,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女儿黄岁新的教育,希望她能够走出困境,走向更好的未来。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她们不得不隐姓埋名,辗转各地。 刘玉英本就体弱多病,生活的艰辛更让她消瘦憔悴。但想到丈夫的嘱托,她咬牙坚持着,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抚养女儿长大。 在逃亡途中,刘玉英无意中发现了一封黄公略生前写给她的信。信中,黄公略对家人的思念溢于言表,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他鼓励妻子要坚强,相信有朝一日,革命必将成功,人民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刘玉英读信时泪流不止,这封信如同黄公略生前给她的最后一个拥抱,让她在漫漫长夜中感受到一丝温暖。 另一方面,彭德怀得知黄公略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他多次询问黄公略妻女的下落,派出了多路人马寻访,但都无功而返。其中就包括他的侄子彭启超,这个年轻人一直把寻找黄公略家人作为自己的使命。 彭启超走遍大江南北,追寻刘玉英母女的踪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了一位与黄公略有几分相似的男子。彭启超喜出望外,以为终于找到了黄公略的亲属。但经过仔细询问,才发现是自己认错了人。 就这样,寻找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直到抗战胜利前夕,彭启超才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那里获得了重要线索。原来,刘玉英母女就藏匿在这个小镇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彭启超凭借黄公略留下的一件衣物,最终确认了她们的身份。 1950年,刘玉英母女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与彭德怀相见。昔日的战友已是白发苍苍,再次相聚,喜悦中夹杂着伤感。 当彭老总向刘玉英转述黄公略牺牲的经过时,她再也抑制不住悲伤,泣不成声。这么多年来,她都不愿相信丈夫已经离开了她,但事实终究无法改变。 刘玉英擦干眼泪,对彭德怀说:"公略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理想永存。我会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对得起他的人。" 彭德怀握着刘玉英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黄公略的骨肉,更是我们的亲人。组织不会抛弃你们。从今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让我们一起守护黄公略的遗愿,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在组织的安排下,刘玉英母女住进了一套公寓。从此,她们再也不用颠沛流离,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刘玉英不再需要为生计发愁,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照顾女儿。 她常对女儿说:"你父亲是革命先烈,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这样才对得起他。" 时光荏苒,黄岁新渐渐长大。在母亲的教导下,她自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立志要继承父亲的遗志。 后来,黄岁新考入大学,学习医学,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为人民服务。 黄岁新被组织调往了黑龙江的牡丹江农垦局工作,那里气候寒冷、环境严酷,但她并没有退缩。她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方法,逐渐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未来的丈夫张志强,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黄岁新不仅在教育和工作上取得了成就,还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女儿。 在黄公略的革命遗产与精神的影响下,黄岁新始终保持着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1985年,她和丈夫带着孩子踏上了寻找父亲黄公略遗骸的旅程。 尽管最终没有找到父亲的遗骨,黄岁新依然将这段寻父的历程整理成了详细的记录,并撰写了《我的父亲黄公略》一书,回忆父亲的革命精神与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黄岁新不仅将父亲的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还通过写作将这一精神传承给了更多的人。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历史如何变化,父亲的遗志始终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黄岁新的晚年虽然平静,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历史和父亲的记忆。 2019年,黄岁新因病卧床,临终前,她依然不忘叮嘱家人带上一抔东固的黄土,放在她的墓前。这不仅是她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她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的象征。
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到北京饭店,怯生生不敢说话,女儿却活泼问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2 12:36: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