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态度坚决的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想回到老家当农民”,最终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没想到后来给中央带来不小的惊喜。 甘祖昌出生在江西省莲花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酸和不易。看着乡亲们终年劳作却仍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年少的甘祖昌内心充满了对这个不公世道的疑惑和愤懑。 随着阅历渐长,甘祖昌逐渐意识到想要改变命运,让穷苦农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誓要为劳苦大众谋幸福。 甘祖昌参加革命后,先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和轰轰烈烈的南泥湾生产运动。在长征途中,他与战友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到了南泥湾,他又带领部队开荒种地、大干苦干,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通过亲身实践,甘祖昌进一步认识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他深知,只有农民拥有了土地,生活才有希望。所以,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为农村奋斗的决心。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甘祖昌曾数次在战斗中负伤,尤其头部的创伤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从不言弃,始终以顽强的意志继续战斗在革命路上。 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开国将领。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在部队里继续大展宏图,为国效力。但是,甘祖昌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父老乡亲的冷暖。 1957年,当他得知家乡已经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终于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时,甘祖昌再也坐不住了。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回到农村,回到土地上去,亲历一场更伟大的革命。 于是,这位堂堂的开国少将郑重其事地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要求辞去一切职务,返回故里务农。他在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想回到老家当农民。" 甘祖昌的请求,让军内一片哗然。战友们纷纷劝他打消这个念头,领导上也多次挽留。在大家看来,一个德高望重的将军去当农民,实在太屈才了。但甘祖昌态度非常坚决,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执意要求回乡。 组织上见甘祖昌心意已决,又念在他为革命立下的汗马功劳,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申请。就这样,甘祖昌卸下了将军的戎装,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回乡后的甘祖昌依然初心不改。他带去了从新疆引进的优良动物品种,其中有鸡、鸭、兔、猪等,都是各地的精品。甘祖昌打算把这些优良品种推广给乡亲们,让大家搞养殖业,增加收入,为建设美好家园添砖加瓦。 为此,甘祖昌事必躬亲,凡事带头。他带领乡亲们学习饲养技术,传授养殖经验,手把手教大家科学养殖。在他的引导下,村里的养殖业蒸蒸日上,村民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 与此同时,甘祖昌心里还惦记着更重要的事。他深知,农业要想长远发展,仅靠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是不够的,还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回到家乡后,甘祖昌没有选择养老享清福,而是卷起裤腿,撸起袖子,马不停蹄投入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他常说:"我是来种地的,不是来做官当老爷的。"这句朴实的话,生动体现了他淳朴的本色和强烈的为民情怀。 甘祖昌回乡当天就召集乡亲们开会,商讨家乡建设大计。在会上,他给乡亲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建水库、修电站、造桥铺路,大家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乡亲们听了甘祖昌的话,无不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第二天一大早,甘祖昌就带头上山开荒,一身将军装扮,与老乡们并肩战斗,毫无架子。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披荆斩棘,不畏艰辛,硬是在半年内开垦出数百亩荒地,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甘祖昌还带领乡亲们实施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他们修筑水利渠道,兴建水库,在村里修建了浆山水库,彻底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同时,他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帮助村民改良低产田,将一些贫瘠的土地改造成了高产农田。 在甘祖昌的带领下,村里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仅仅三年时间,村里的粮食总产量就翻了一番还多,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大伙儿都说,是甘祖昌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路。 农业搞上去了,甘祖昌又带领乡亲们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利用浆山水库的水力资源,建起了一座小型水电站,村里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同时,甘祖昌还带领村民们修桥铺路,打通了村里的交通要道,方便了群众出行。 甘祖昌带领父老乡亲,披星戴月,夜以继日,苦干实干。短短几年时间,一个个昔日的穷山沟旮旯,在他们的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展现出勃勃生机。
1949年11月,杨勇刚刚返回驻地,作为司令员的他刚解散了手下的警卫员,准备回到
【1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