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要讲起邓颖超和李鹏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到周恩来。大家都知道,邓颖超是周恩来的夫人。他们二人在革命年代就结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一起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情诗篇。 而李鹏,则是周恩来夫妇一手带大的。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父亲李硕勋是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母亲赵君陶也是一位地下党员。然而在李鹏年幼时,父亲就牺牲在了革命斗争中。之后,赵君陶带着年幼的李鹏四处逃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8年的一天,赵君陶接到组织的通知,让她去重庆的一家旅馆接头。走进房间,她惊讶地发现,等在那里的竟然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原来,周恩来得知李硕勋牺牲的消息后,立即派邓颖超去接李鹏母子来重庆,想收养李鹏为自己的儿子。 从那天起,李鹏便跟周恩来夫妇生活在了一起。他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周爸爸",叫邓颖超"邓妈妈"。周恩来夫妇也把他当做亲生儿子一般疼爱,尽心尽力地抚养教育他。周恩来经常教李鹏读书写字,邓颖超则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李鹏健康快乐地成长。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相处中,李鹏与周恩来夫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周恩来夫妇也把革命理想和家国情怀播撒在了李鹏幼小的心灵中。在他们的教诲和影响下,李鹏逐渐成长为一个正直、勇敢、有责任心的青年。 岁月如梭,转眼间李鹏已经长大成人。在周恩来夫妇的教导下,他继承了革命先辈的事业,成为了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而邓颖超也从那个意气风发的革命家,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人。 1992年,已经86岁高龄的邓颖超身体每况愈下。长期的心脏病让她的身体极度虚弱,呼吸困难,胃口不振。一向坚强的她,也不得不卧病在床,很少能参加党内的重要会议和活动。 然而,即便是在病中,邓颖超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她常常向前来看望她的李鹏询问国家的发展情况,与他交流对党和国家前途的看法。尽管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每次谈到国事,邓颖超的精神头总是很足。 作为邓颖超的晚辈,李鹏对老人家非常敬重。他虽然官居高位,但每次去看望邓颖超,都会以晚辈的身份,耐心地向她汇报工作,听取她的意见。看着这个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孩子已经长大成材,邓颖超脸上总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随着病情的加重,邓颖超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1992年春天,医生宣布,老人家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得知这个消息,李鹏更加频繁地去医院看望邓颖超。他知道,能与老人家相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每次探望,李鹏都会把最新的工作情况向邓颖超汇报。他告诉邓颖超,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党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已经卧病在床,邓颖超听了这些,总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人们常说,晚年的邓颖超严肃寡言,不苟言笑。但在李鹏面前,她却总是笑意盈盈。看着这个从小接受自己教导的孩子已经长大成才,在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邓颖超心里总是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1992年7月11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终于还是到来了。邓颖超老人家在与病魔斗争了数月之后,终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然而,就在弥留之际,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留下了一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李鹏"。 邓颖超最后的这句话,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引发了无数人的猜测和解读。有人说,这体现了邓颖超对李鹏的信任和寄托。李鹏是她一手带大的,她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他。 也有人说,"李鹏"二字,是邓颖超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许。在邓颖超心中,李鹏既是她教导出来的接班人,更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她希望在李鹏的带领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继续推进,国家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无论如何解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李鹏"二字,饱含了邓颖超对这个她视如己出的晚辈的厚望和嘱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中牵挂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正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情怀。 邓颖超的离世,无疑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她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