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加州一个精神病教授,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大脑扫描图。令他震惊的是,自己的大脑活动模式,竟然和他研究过的那些凶残的精神病患者,一模一样! 2021年,韩剧《窥探》凭借其高分悬疑剧情引发了广泛讨论。这部剧讲述了关于“精神变态基因”的研究,剧中的一位博士发现连环杀人魔的基因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并认为可以通过这一规律来检测未出生的胎儿是否携带这种基因,从而将所谓的“天生杀人魔”扼杀在摇篮里。 这一设定是否有现实基础呢?答案是,科学上确实存在相关的研究和证据。关于人类是否有部分天生缺乏同情心、冷血残酷的个体,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关注。最早在1876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就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理论。他认为,某些人在生理、心理或体质上天生就与常人不同,而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使得他们今后更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 龙勃罗梭的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也遭到了大量的批评。人们认为他的研究方法存在漏洞,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同时,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许多人始终不愿接受“基因决定论”的观点,主流学者仍然认为,人类的天性本无善恶之分,是否犯罪更多取决于后天环境和经历。 詹姆斯·法隆是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法隆在2005年对70名监狱里的凶杀犯进行了脑部扫描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杀人犯的大脑结构与正常人明显不同。他们的大脑额眶部皮质和前额皮质腹侧的活动水平较低,同时,颞叶前部,包括杏仁核的损伤以及扣带回区域的脑功能缺陷也非常明显。 2020年一个平常的午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内,James 法隆教授正专注于日常工作。作为资深的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专家,查看大脑扫描图对他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那天,他正在整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资料,翻阅着一张张大脑扫描照片。 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特别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张扫描图显示的大脑活动模式异常,额叶和颞叶的活动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这个模式对法隆教授来说非常熟悉——这正是他多年来在研究精神病态患者时观察到的典型特征。然而,他震惊地发现,这张扫描图的标签上竟然写着他的名字。 起初,法隆教授以为这只是工作人员整理资料时的疏忽。他立即叫来了实验室的几位同事进行核实。经过核查,确认这确实是在他参与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项目中,为自己做的脑部扫描。这个发现让实验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在这一发现之后,法隆教授开始进行自我探索。他翻阅家族族谱,试图寻找遗传线索。最初未发现异常,直到母亲提出了关键建议,让他深入研究父系家族历史。深入研究后,法隆教授发现父系家族有七位确认的杀人犯。这个发现促使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深入理解自己的行为特征。 在咨询过程中,专家注意到他具备极强的竞争意识,甚至在与年幼的孙辈玩耍时也表现出不服输的态度。此外,他年轻时曾出现过恐慌症和强迫症症状,如反复洗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项目组收集了大量数据,显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预防潜在暴力倾向的关键因素。 一直以来,精神病的诊断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通常只是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反社会人格障碍。它通常表现为以下七个特征中的三项或更多:不负责任、欺骗、鲁莽、漠视他人的福祉、缺乏预见、攻击性和易怒。恐怖电影中对精神病患者的描绘,尤其是电影《美国精神病人》中帕特里克·贝特曼一角的设定,往往不符合真实的精神病患者形象。专家认为,电影《好家伙》中由乔·佩西饰演的暴力黑手党人物,更接近精神病患者的真实表现。 这些人看起来很普通,但他们对生活现状感到极度不安,无法控制自己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并且对自己的暴力行为几乎没有任何悔意或同情。这种暴力并不是疯狂的体现,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它并非一朝一夕的疾病,而是与个体的成长和人格密切相关。 在临床上,精神病常常用来描述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在常人眼中超出了体面的行为范畴,但这往往是一种道德上的诊断。尽管具有这些特征的人不一定是精神病患者,但他们可能具有精神病的特质,这一点需要通过心理评估来判定。詹姆斯·法隆本人便是处于这种边缘状态。 年轻时,法隆就喜欢冒险。他曾开快车、骑摩托车,甚至在非洲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这种胆量让身边的朋友都感到害怕。他具有很强的操控欲,喜欢操纵和戏弄别人,尤其是在精神上“打败”对手,而不是动手。法隆回忆道:“我的父亲曾说我是个高明的骗子,尤其擅长在聚会中编造故事取悦朋友。”在意识到自己具有精神病倾向后,法隆决定努力改变。 他开始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并试图模仿那些“平凡却温暖的小事”。比如,他开始主动帮妻子倒酒、洗碗,尽量减少自私的行为。“每天,我都强迫自己多睡几个小时,去做一些‘普通人’才做的事。”法隆回忆道。
2020年,加州一个精神病教授,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大脑扫描图。令他震惊的是,自己
运赛过去
2025-02-11 21:32:3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