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4岁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毕业生王万青,被分配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小县城。 【消息源自:《扎根草原的“好曼巴”——记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2012-11-02 经济日报(改编)】 在那个特殊年代,国内各领域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发展。上海那可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好地方,出了不少厉害的人才。可是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那地方地处偏远高原,风光虽好,却穷得很,交通也不方便。当地藏族群众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医疗条件就更差了,观念也传统,条件简陋得很。 1969年,24岁的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啦。这小伙儿怀着对医学的痴迷和强烈的责任感,响应号召,被分到了玛曲县。他本想着能在医学领域大展拳脚呢,哪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就和大西北这片偏远高原紧紧绑在了一起。 初到玛曲县阿万仓地区,那地方环境太差啦。他去的那家医院就两间土坯房,医疗设备少得可怜,除了听诊器和血压计就没别的了。当地藏民那语言和国语差别老大了,王万青和患者交流都困难,就像隔了一堵高墙,什么病都说生老病死是“老天定的”。王万青心里那个急啊,可也没办法。自己刚毕业,没多少实践经验,在这啥都没有的环境里,想看病都难。 不过这小伙儿可没灰心。他决定自己钻研,各种医学书看得那叫一个认真,连俄文版的都钻研起来了。还跟村里老人学传统中医治疗法。可就在这时候,出大事了!有个藏族男孩南美,被牛角戳破了肚子,肠子都露出来了,要命啊!离县城医院几十公里,路上不好走,这孩子命悬一线。 王万青二话不说就冲上去了。没有手术器械、麻醉设备和现代手术灯咋办?他把办公桌拼成手术台,用手电筒当无影灯,就开始上手操作。那双手,平时还透着温和文雅,这会儿却稳稳当当,全神贯注地进行着这场艰难的手术。 这场手术,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王万青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快速分析着每一个环节;双手如同熟练的工匠,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有力。汗水不断地从他额头滚落,可目光始终坚定。10天后,南美这孩子慢慢恢复健康,能下地走路啦!这一下,王万青的名声在阿万仓地区就传开了。 越来越多的藏民来找他看病,有的骑着快马,一路颠簸几十里。王万青在医院周围搭帐篷当临时病房,一个接着一个地为大家看病。给产妇做胎盘剥离手术、救心脏衰竭的新生儿,啥难题到他手里都有办法。 可是,王万青在这的日子,生活还是那么苦。他的同学们都在大城市里过得潇洒。有的成了大医院的知名主任医师、教授,有的留学国外,享受着好日子。可他呢,还是守着这片土地,和藏族同胞过日子。 在和王万青相处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有趣又暖心的小插曲。有一次,一位藏族老人与王万青聊天,老人不会说国语,王万青也不太会藏语,那场面有些尴尬。可是老人为表达热情,摘下自己佩戴的一块精美的银牌送给王万青,王万青连忙摆手,可老人执意要送,最后王万青只好用自己的一个小钢笔和老人交换了一条牦牛尾巴装饰品。从那以后,王万青更努力学藏语了。 过了好些年,有个同事来玛曲探望王万青,还带来了一些城市里的特产。那同事看到王万青简陋的生活,惊讶不已,忍不住抱怨环境的艰苦。王万青却笑着说: “这里虽然苦,可大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给了我更多成长的机会。而且啊,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帮上忙,我心里踏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万青在玛曲的工作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有一次,玛曲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河水猛涨,好几处道路都被冲毁了。一些村庄的病人无法及时送到医院,王万青心急如焚。他不顾危险,带着同事们,租了几头牦牛,带着药品和简易医疗设备,翻山越岭去给病人看病。 还有一次,一场严重的传染病在草原上爆发。很多人开始发热、咳嗽、乏力,情况十分危急。王万青迅速组织了一场紧急救援行动。他们在草原上的临时棚屋中设立起医疗点,挨家挨户地为群众检查和诊治。王万青和其他医护人员们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王万青在玛曲县一守就是好多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痕迹,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他的步伐不再矫健,但他还是闲不住,在乡下走村的路上,时不时就为乡亲看看病。他结婚了,娶的就是当地藏族姑娘,儿女也都在这一带安了家。他就像一颗深深扎进草原的树根,稳稳的,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这件事被报道出来后,好多网友都被王万青的精神打动了。他这个真正的“医者仁心”,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在边远地区默默坚守。要是那些看重名利的医生,和他比起来,得多惭愧啊!他,就是大家心里的英雄,是真正的白衣天使。他在玛曲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些被他救治过的藏族同胞,永远记得他的好,还有他奉献出的大爱的光,照亮了玛曲县。他就像草原上的英雄,用一生书写了伟大的故事。
1969年,24岁的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毕业生王万青,被分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11 19:30:00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