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新婚20天的战士,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李发英拒绝改1984年,新婚20天的战士,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李发英拒绝改嫁,生下儿子。35年后,李发英来到丈夫坟前,嚎啕大哭:“咱的儿子已养大,你睁眼看看啊!” 1983年春节,湖南衡东县的小山村里一片喜气洋洋。陶家的独子陶荣华穿着崭新的军装回到家乡,与青梅竹马的恋人李发英举行婚礼。 这对新人相识相知多年,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李发英望着丈夫英姿挺拔的模样,内心满是欢喜。 然而这份新婚的喜悦仅仅持续了20天。部队一纸急电传来,要求陶荣华立即返回部队。 时间回到1979年,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的陶荣华正值青春年少。当年2月17日,由于越南不断侵犯我国边境,迫害我国侨民,中国开展了对越自卫还击战。 听闻国家需要军人保家卫国,陶荣华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尽管是家中独子,但他坚定地穿上了那身绿色军装。 在部队里,陶荣华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很快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的班长。 在边境战场上,陶荣华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这场始于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解放军攻占越南北部重镇后并未完全结束。 越军在我军撤退时,趁机占领了边界部分高地和山头,修筑工事与解放军对峙。中方将边境当作练兵场,开始了长期的边境轮战。 1984年4月28日,陶荣华所在的连队在侦察兵带领下对越军发起进攻。作为班长的他一直冲在最前面,用手中的冲锋枪压制敌人。 在这次战斗中,陶荣华和战友们表现英勇,成功俘虏了7名躲在屯兵洞里的越军。然而就在距离指定高地仅剩10米的地方,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部。 年仅24岁的陶荣华,为保卫祖国的边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家为他追记了二等功,以表彰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1984年9月的一天,李发英的弟弟手里拿着一份《解放军报》匆匆赶到家中。当看到报纸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单中出现"陶荣华"三个字时,这个年轻的军嫂难以承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很快,部队传来了确切的消息,陶荣华已经牺牲五个月。由于当时战事紧急,部队一直未能及时通知家属。 这个噩耗让整个陶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原本身体硬朗的公公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婆婆更是一病不起,卧床不能动弹。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李发英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她为腹中的孩子取名陶凯,期盼着这个新生命能够延续丈夫未完的人生。 1983年10月,陶凯出生了。此时的李发英年仅25岁,肩上却已经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为了供养三代人的生活,李发英开始了艰辛的谋生之路。她白天在竹制品厂做工,空闲时间还要下地种田。 每天中午,不管工作多么繁忙,她都要走上三四公里的山路,回家给卧病在床的公婆做饭。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一次在建新房时,李发英从临时搭建的茅草房上不慎摔下,腿部受伤流血。但她简单包扎后就继续干活,丝毫不敢耽误工期。 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的疲惫并未压垮这个坚强的女人。除了种地做工,她还学会了缝制衣服,利用闲暇时间接些零活贴补家用。 在当时,不少人劝李发英趁着年轻改嫁。面对这些建议,她总是看着门口挂着的"光荣之家"牌匾,想起丈夫临行前的嘱托。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李发英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但在她的努力下,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陶凯也在母亲的培养下健康成长。这个从未见过父亲的孩子,从小就听着妈妈讲述父亲保家卫国的故事长大。 李发英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儿子,更要照料病重的公婆。每天要给婆婆端屎端尿,细心照料饮食起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瘦弱的女人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家属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李发英终于在村里盖起了四间大瓦房。这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不再比邻里家庭差。 在李发英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状况保持得很好。老人家一直活到91岁高龄,直到2019年才离开人世。 在婆婆生病期间,李发英始终如一女儿般照顾着她。从端茶倒水到擦身洗澡,事事亲力亲为,照顾得无微不至。 婆婆生前常对村里人说,这个儿媳妇和亲生女儿一样。虽然失去了儿子,但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好女儿。 2019年清明节,已经35岁的陶凯陪同母亲李发英来到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父亲长眠的地方。 站在陶荣华的墓碑前,35年的时光仿佛一瞬间倒流。李发英抱着墓碑痛哭,向丈夫诉说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母子俩还专门来到了陶荣华当年牺牲的地方。李发英从这里带走了一捧泥土和一株小草,将它们带回家乡。 在35年的岁月长河中,李发英虽然后来重组了家庭,但她对陶家的责任与付出从未改变。新家庭也完全理解和支持她照顾公婆的决定。 村里人都亲眼见证了李发英这些年来的付出。她用行动证明,军烈属的责任与担当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1984年,新婚20天的战士,壮烈牺牲。他的妻子李发英拒绝改1984年,新婚20
历史有小狼
2025-02-10 19:36:21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