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3岁的邓小平和80岁的叶剑英合影,注意看他们的站姿!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叶剑英与邓小平的革命情谊源远流长。这份情谊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人在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在民主革命时期,叶剑英和邓小平虽然奋斗在不同的战场,但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叶剑英在南昌起义、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担任重要职务,而邓小平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 建国初期,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邓小平担任党的总书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叶剑英则负责军委的重要事务,两人互相支持,共同为国家发展鞠躬尽瘁。 在共事过程中,叶剑英深深认识到邓小平的才干。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邓小平同志具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曲折,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两次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叶剑英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老战友。 即使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叶剑英依然想方设法关心邓小平的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邓小平的情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 在与王震将军的一次谈话中,叶剑英说出了那句令人深思的话:"中国可以没有叶剑英,但不能没有小平同志。"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叶剑英的胸襟,更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远考虑。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的共同努力下,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在邓小平一家回到北京的当天,叶剑英就立即前去看望。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家迎来了重大的转折。在毛主席逝世后,中国的政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这个关键时刻,叶剑英挺身而出,为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威望,积极创造条件,为邓小平重返工作岗位铺平道路。 这一年的10月6日,叶剑英派出自己的小儿子,亲自驾车将邓小平接到自己的住处。两位老战友重逢时的场景令人动容,他们紧紧握手,以"老兄"相称。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邓小平终于在1977年重返工作岗位。这一年,73岁的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主席台上,全场掌声雷动,标志着中国即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1977年5月14日,在叶剑英八十岁寿辰这天,邓小平与其他几位将帅前来祝贺。叶剑英当场对邓小平说:"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这句话既是对邓小平的敬重,也表达了他对邓小平尽快全面主持工作的期望。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叶剑英写下了著名的《八十书怀》,其中"长征接力有来人"一句,既是对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的期待,也是对邓小平重新担当重任的支持。 随后的岁月里,叶剑英始终坚定支持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两位老同志在重大决策上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中国走向新的发展道路。叶剑英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支持邓小平的意见,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这段时期,叶剑英和邓小平的合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中国摆脱了长期的经济困境。 叶剑英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从南昌起义到长征时期,从建国后的军队建设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毛主席曾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评价叶剑英,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他的特点。在大是大非面前,叶剑英总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 1982年,已经85岁高龄的叶剑英在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自己的退休打算。他以"雏凤清于老凤声"为喻,强调新老交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次讲话不仅仅是一个退休宣言,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叶剑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胸怀和境界。 从1979年开始,叶剑英就多次向中央写信,主动请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这种主动退让的态度,展现了他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推动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叶剑英始终强调要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他多次引用历史教训,强调及时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 叶剑英和邓小平的革命友情,是建立在对党和国家事业共同追求基础之上的。两人相识数十载,始终保持着纯粹的革命情谊。 这种革命友情不是简单的私交,而是建立在为国为民的共同理想之上。他们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共同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们的革命友谊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后人,革命事业需要继往开来,需要新老交替。 叶剑英最终在1985年完全退出领导岗位,这个决定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他的这一举动,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两位老革命家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格,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73岁的邓小平和80岁的叶剑英合影,注意看他们的站姿! 在中国革
甜蜜游记
2025-02-10 18:59: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