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一个88岁的老人巍巍颤颤,拿着一堆破烂去卖,男子看东西达不到回收标准,就让她拿回去,老人却诉苦,说自己的儿子儿媳瘫痪在床,还有两个孙子要养,男子心软,给了她10元,还让她每天来领5元,可没想到有网友说:老人家很不容易,为什么不直接多给一些,让她每天都来,太辛苦了。
(来源:大象新闻)
想必张先生看到这句话,内心应该是很难过的,他好心好意帮老人,可是竟然有人质疑他,没有善待老人,他真的是有心无力呀!
不过回想起这件事,他还是感到很暖心的,虽然自己不能帮上很大的忙,但依然有很多暖心的网友,希望联系到他,并且希望通过他,给老人家转几百元,并且有人直接给他转了200元。
他回想起这件事情,只能一再表示,能帮一点是一点,他也是在尽一点力。
他只是一个回收废品的人,每天也是在为生活而努力奋斗着,自己也不是大富大贵之人。
当时这个88岁的老人拉着一堆废品,来到他的回收站,老人来的时候是满怀期待的,她想着这堆东西应该能卖不少钱。
张先生当时在忙碌着,看到老人家来了,巍巍颤颤的,行动也不太方便,就赶紧过来招待她,可他看了一眼老人拿过来的东西,却皱起了眉头,这些东西都达不到回收的标准,他只能无奈地说:“这些东西都不要,都是一些垃圾!”
可这个老人听了这句话,就不知所措了,也难过了,一个劲地说:“不中,不中,拿都拿来了,就收了吧!”
可这怎么能收呢,这东西根本就不能卖钱,要是都收了,亏钱的只能是自己。张先生只是一个回收废品维持生计的人,他也是要生活的,所以他还是拒绝了老人。
可老人接下来的一番诉苦,让他难过地沉默了片刻。
老人一听说这些东西都不收,就差点眼泪都掉下来了,她无奈地在那里说道,她老难了,儿子儿媳都瘫痪在床了,两个孙子还要养,她想着去翻垃圾桶,捡废品去卖,能卖多少是多少,好歹让家里有顿饭吃。
老人年纪大了,本来拿着废品来卖,张先生就觉得她挺可怜的,她如此一说,张先生觉得她更可怜了。
张先生也是一个很有善心的人,看到这个老人,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
小的时候,他一个人走丢了,流浪在大街上,在饥饿的边缘上游走,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就在那时,很多好心的人帮助了他,给他吃的,给他喝的,他这才活了下来。
如今他也碰上了需要帮助的人,他回想起曾经的暖心事,他决定也帮一帮这个可怜的老人。
他本来只是给老人5元钱的,但觉得老人挺可怜的,又给了5元钱,想到老人以后还会去垃圾堆捡废品,捡的废品可能又卖不了,还不如让老人在家里照顾瘫痪的儿子儿媳,照顾孙子。
于是张先生就跟老人说,可以每天来他这里拿5元钱,不要去垃圾桶翻东西了。
其实张先生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自己也要生计,他并不能帮大忙,他也是能力有限,只能帮一点是一点,尽一点力而已,要靠他改善老人家的生活,他是真的做不到。
这可怎么办呢,他想帮一帮这个老人,后来他就想到了一计,他就把他和老人之间的事情拍了下来,希望有关部门看到之后,能够帮一帮这个老人家,帮一帮这个可怜的家庭。
只是他没想到视频发出来之后,有一个网友直接联系到他,给他转了200元,让他转给老人。
当时张先生就被这个网友暖心到了,他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关注这个老人,因为除了这个网友,还有其很多人要联系他,给老人捐钱。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缝缝补补,张先生通过这件事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力量,他也想做缝缝补补的人,虽然他没有很大的能力,但他也想尽一点力,为这个世界奉献温暖。
只是他没有想到有人误解他了,为何只是每天给老人5元钱,没有一下子给很多钱,实际上张先生也是尽力了。
不管怎样,张先生确实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别人,这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温暖需要的人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先生其实是很有爱心的一个人,这样的人一定生活在一个优良家风的家庭里。
《民法典》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当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优良家风的家庭里,他的人品素质都不会很差,他在善待家人的同时,也会善待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张先生来说,付出爱心并不是要给很多的钱,只要尽力就行,帮助他人本来就是一个赠与的行为。
至于赠与多少,本来就是应该量力而行,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收入也不同,或许张先生也是在艰难的维持生计,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帮助老人。
《民法典》第658条规定,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可撤销。
毕竟这样的赠与行为是不能撤回的,他是不能要求老人再返还的,当然像张先生这样有爱心的人,他也不会让老人返还。
其实对于奉献爱心的事情,每个人量力而行就行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对于如此可怜的老人,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