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有人举报兰州炼油厂厂长徐今强:“地方上炼钢需要大型鼓风机,徐厂长却不

安琪小世界 2025-02-08 12:12:57

1959年,有人举报兰州炼油厂厂长徐今强:“地方上炼钢需要大型鼓风机,徐厂长却不给调用,犯了大错误,必须撤职查办。”石油部部长余秋里中将得知情况,表态:“徐厂长做得对,私自调用鼓风机,导致炼油厂停产谁负责?” 1959年初春,兰州炼油厂迎来了一场不寻常的风波。一纸举报信让这座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陷入了争议的漩涡。举报的焦点直指时任厂长徐今强,原因是他拒绝将厂内的大型鼓风机调拨给地方炼钢使用。在当时"大炼钢铁"的特殊背景下,这个决定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这场风波最终以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的一句话化解:"炼油厂如果因为鼓风机被调走而停产,这个责任谁来承担?"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工业管理的基本准则。余秋里对徐今强的这次公开支持,不仅保护了一位尽责的厂长,更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对工业理性的坚守。 余秋里,这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多年的资深领导人,拥有着不拘一格的个性和鲜明的原则性。作为一名曾担任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的重要官员,余秋里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辉煌的成就与复杂的挑战。然而,尽管身处高位,他始终保持着直言不讳、敢于坚持原则的作风。他的为人,不仅展现出一种反对权力滥用的清正态度,更是对于责任与道义的深刻理解,这使得他在政治风云变幻的中国,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1983年5月,余秋里回到故乡探亲。面对家乡亲人的期望,他毫不掩饰地说道:“你们不要想从我身上沾什么光。”这句话,直白且不加修饰,却透露出他对权力和个人荣誉的独立态度。作为曾经的副总理,余秋里并不愿意将自己在职务上的成就与家乡的需求挂钩。他的弟弟余财发曾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担任过如此重要的职务,却从未为家乡做过什么实事。余秋里回应道:“我是担任过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但我不是江西省计委主任,更不是吉安县计委主任。”这番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他对于职责和权力的清晰认知。余秋里知道,自己作为国家层面的领导,肩负的是全国甚至全球的责任,而地方事务并非他直接的责任范围。 余秋里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家乡亲人面前的直言不讳,更贯穿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他敢讲真话,勇于指出问题,且毫不妥协。 1959年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询问余秋里关于四川的情况时,余秋里毫不回避地回答:“报告主席,四川情况不好。”当时的政治气氛较为复杂,许多人在高层领导面前往往过于谨慎,甚至掩饰问题,但余秋里却始终坚持讲实话。这种直率的态度,让他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听后并未生气,反而肯定了他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也为余秋里在党内赢得了更大的尊重。 此外,余秋里在面对一些政治风波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原则性。1960年1月,毛泽东在上海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报纸上刊登的尼赫鲁的一封信,并一一询问与会人员是否阅读过。许多人纷纷表示已经阅读过,唯独余秋里如实答道:“报告主席,我没有看过。”毛泽东听后笑言:“我看余秋里讲的是实话,那么长的文章怎么一下子就看了呢?”这一插曲不仅展现了余秋里的诚实与坚持,也使得他在毛泽东眼中的形象更加鲜明。余秋里从不迎合权威,始终以一种坦诚直率的态度面对所有人,尽管这往往让他与一些权力的核心格格不入,但他的忠诚与真实依然使他在党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然而,余秋里的直率并非仅限于言辞,他在实践中同样坚持原则。1985年,余秋里侄子余黑古考军校,成绩过线,但仍希望通过余秋里的关系获得更好的学校。这时,余秋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侄子的请求,他明确表示:“没有必要。”在余秋里看来,个人的努力和才能应当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而不是通过后门或者权力关系来获取不应得的机会。余秋里从未在自己的亲戚面前动用权力来为他们铺路,哪怕是他亲自参与过的军校录取和转业问题,他也坚持不给任何特殊待遇。侄女余满秀1986年考军校时,尽管文化分数不够,仍希望余秋里为其打个招呼,但他依然坚定地表示:“没有必要。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这种严苛的原则,不仅是余秋里个人的道德信条,更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严格标准,意味着无论如何,他都不愿意让个人的亲情影响到公平和正义。 余秋里的这种为人处事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深知,作为一名领导者,责任和公正才是最应重视的品质,而非依赖个人的权力和关系来谋取私利。他对家人和亲戚的严苛,体现了他对于“权力与责任”的深刻理解。通过拒绝后门和人情,他不仅树立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机会。

0 阅读:0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