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对孙中山遗体进行防腐处理,19日灵柩移至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国民党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开始处理有关他身后事务的安排。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翻满清、建设新中国,成就斐然。 为确保他“百年之后能像列宁那样,被后人瞻仰”,这一遗愿成为了处理后事的指导原则。为了保障遗体能够保持长久状态、供后人瞻仰,遗体的防腐工作便成为首要任务。 孙中山的遗体在他去世当天被送到协和医院南楼进行初步的防腐处理。3月12日,医生和护士们首先用防腐药水对遗体进行了简单的涂抹和擦拭,以确保遗体能够保持完好。 三天后的3月15日,防腐手术正式开始,医生们在经过充分的处理和洗涤后,采用福尔马林防腐液注入孙中山的左腿,以防止遗体腐烂。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腐过程中,医生刘瑞恒发现孙中山的肝脏出现了癌变现象,同时胆囊内有6颗胆沙,这揭示了孙中山病逝的原因并非完全由肝脏疾病引起,也包含了胆囊方面的病变。 为了保证遗体的完好无损,医生在防腐处理后将伤口缝合,并用防腐药水浸泡过的药线加以固定。此时,孙中山的遗体面容仍然保持着生前的安详和慈和。为了进一步保护遗体,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保护油倒入一副美式楠木棺中,确保遗体能够得到长期的防腐和保存。 然而,要确保遗体能够永久保存且供后人瞻仰,选择棺木的质量和材料也显得至关重要。历史上,孙中山的遗体曾更换过多次棺木。 在苏联得知孙中山去世后,特地派专员送来了一口水晶棺,然而经过检查,发现这口水晶棺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瑕疵,未能满足“永久保存”与“清晰瞻仰”的双重要求,因此最终未被使用。随后,另一口棺木因材质和密封度的问题也被放弃。 经过多番商议,最终决定使用一副美式楠木棺。这具棺木被加入保护油,以确保遗体的保存。然而,为了进一步确保遗体的保存,孙中山的遗体在之后进行了改殓,并换上了一口铜棺。这口铜棺具备更好的温控和保湿功能,且棺盖为透明设计,能够保证遗体清晰可见。 遗憾的是,由于保存条件的不当,孙中山的遗体出现了变色的现象。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坏,相关人员最终用钢筋混凝土封固了棺木,至此,孙中山的遗体再也未曾被后人瞻仰。 4月2日,孙中山的灵车途经西长安街、西四牌楼等地。据统计,约有两万名市民选择步行,紧跟灵车一直前往香山,这种壮观的悼念场景令所有人动容。 孙中山在生前曾亲自叮嘱,希望自己的安葬地点选择南京紫金山。宋庆龄听从丈夫的遗愿,决定将他安葬在紫金山南麓的中茅山南坡。孙中山的遗体在经过几年的保存后,终于在1929年5月26日由碧云寺起灵,历经长时间的建筑与筹备,最终中山陵的建设也完成。 6月1日,南京举行了孙中山的奉安典礼。当天,蒋介石作为主祭,主持了这一庄重的仪式。蒋介石不仅担任了葬事筹委会的委员,还为中山陵的建设进程提供了支持,促使工程得以加速推进。对蒋介石而言,孙中山不仅是精神上的导师,更是他在政治上的支柱。 然而,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妻子,在这种场合下的心情极为复杂。虽然她明白自己作为遗孀必须参加这一仪式,但她清楚,这样的举动在政治上可能对蒋介石有所助益。尽管如此,宋庆龄依然决定站在大局立场上,出席了大典。 在灵前,宋庆龄沉默良久,用手指指向棺椁,示意其他人揭开覆盖在其上的旗帜。当她看到孙中山遗容时,内心的痛楚几乎让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那一刻,宋庆龄深感失落,无法言语,唯有轻轻抚摸着棺木。她的举动让在场的人深受感动,众人默默流泪,心中同感她的悲痛。 最后,宋庆龄和孙科夫妇等人亲手关闭了墓室的大门。与此同时,远处的狮子山炮台响起了101响礼炮,整个现场陷入了几分钟的沉默,以示对孙中山的深切哀悼。奉安典礼结束后的当晚,宋庆龄便离开了南京。 参考资料:葛培林. 《中山文史 第39辑 永留浩气在人间——1925年海内外悼念孙中山先生活动纪实》 1996
1925年3月12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对孙中山遗体进行防腐处理,19日灵柩移至中
文山聊武器
2025-02-07 19:51:14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