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山东省的粮食产量捷报频传,但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的舒同心中却充满了疑虑。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决定亲自下到基层,化装成普通社员,蹲点在生产队调研。这一举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尤其在那个“浮夸风”盛行的年代,舒同的做法显得尤为珍贵。 在山东农村,舒同被分配到了一亩小麦田。手拿镰刀,他与农民们一起下地劳动,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与农民的辛劳。农闲时,舒同与乡亲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听到的那些朴实的声音让他对农村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麦收季节,舒同与村民们一起收割麦子,最终,他惊讶地发现一亩小麦的产量竟高达3000多斤。这一数字让他感到震撼,因为根据多年的农村经验,这样的产量远超正常水平。舒同兴奋不已,准备将这一调查成果汇报给省委,期望通过实际数据改变大家对农业的认识。 然而,正当他准备递交调查报告时,组织上突然做出决定,将他调任为章丘县委第一书记。这一变动令舒同感到错愕,因为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调研成果能为山东农业提供新的方向,没想到却在此关键时刻被降职。 多年后,舒同的女儿才揭示了这一事件的真相。原来,舒同亲自收割的那一亩小麦之所以产量异常,是因为脱粒机里预先装入了2000多斤粮食。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舒同并未意识到这一操作的不当之处,导致了这一误差的发生。 这个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领导干部在农业决策中的盲目性,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集体意识常常压倒了理性思考。虽然领导者有责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审视这些决策失误,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忽视了经济规律和实际情况。 舒同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那个年代许多领导干部共同的命运。有人事后知错,深感愧疚;而有些人则可能终其一生未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段历史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领导干部,都应坚持实事求是,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避免重蹈覆辙,引领国家走向光明的未来。 这不仅是一个领导干部的个人命运,也是整个民族历史的痛苦记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960年,山东省的粮食产量捷报频传,但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的舒同心中却充满了疑虑
墟史往事啊
2025-02-07 18:15:52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