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视察开封,发现人群中站着一男子,惊呼:你怎么在这儿? 1952年深秋,开封城内的红洋楼迎来一位贵客。毛泽东主席结束了黄河中下游的水利视察工作,选择在这里暂作休憩。 河南军区的领导们早已等候在此,寒风中列队恭候多时。日暮时分,专列徐徐驶入开封火车站。 当时的河南军区副司令员毕占云也在迎接的队伍中。站台上的气氛庄重而热烈。 专列停稳后,毛主席走下车厢,面带微笑地与在场的每一位领导握手。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多年不见了,离开井冈山后你去哪了?一别二十年,你还是那么精神。"毛主席的一声问候,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位被主席亲切问候的,正是当时已是河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毕占云。 时光回溯到半个世纪之前,在四川广安县永兴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毕占云出生了。那是1903年,清朝末年的中国,民不聊生。 年仅九岁,毕占云就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变故。双亲相继去世,留下他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 为了生存,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只能到地主家干活。割草、放牛、挑水,所有的重活累活都落在他的身上。 这段艰苦的童年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不甘于现状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少年毕占云选择了参军这条出路。 他先是加入了当地的民练营,在这里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训练之余,他主动钻研军事知识,很快就掌握了娴熟的作战技能。 1928年是毕占云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名营长,手下有两名共产党员连长。 这两名连长经常在部队中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毕占云虽然知道这件事,却并未采取任何阻止行动。 他的上级阎仲儒得到密报后,下令要求毕占云秘密处决这两名连长。面对这道命令,毕占云选择了暗中放走这两名连长。 这件事让阎仲儒对毕占云产生了深深的不满,随后调走了他一半多的兵力,还将他从营长降为连长。这个惩罚却让毕占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国民党的本质。 就在这个时期,一封来自朱德和陈毅的联名信,让毕占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信中指出国民党对待杂牌军的歧视态度,也阐明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与此同时,红军对待被俘虏的毕占云部下表现出的仁义态度,更是让他深受触动。这些战俘不仅得到优待,还在短暂的政治教育后被释放。 正当毕占云准备投奔红军时,阎仲儒已经察觉到了异常。形势危急之下,毕占云不得不提前行动。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远在井冈山的毛泽东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洞察力。他预判到阎仲儒可能会对毕占云不利,当即派遣陈毅带领一个营前去接应。 这个决定拯救了毕占云的起义部队。最终,毕占云成功带领一百多名战士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了著名的长征。毕占云在这场伟大的军事行动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在湘江战役中,毕占云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他和战友们连续奋战两天两夜。 在红三军团的掩护下,毕占云终于带领部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后续长征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后来在西路军的战斗中,毕占云再次面临生死考验。在临泽一带,他指挥部队与马家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毕占云带领战士们依托地形顽强抵抗。白天指挥战斗,夜间巡查阵地,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 1948年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关系全局的战役中,毕占云担任了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的重任。 支前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粮食征集到物资运输,从伤员转移到民工组织,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 随着战役的不断深入,前线对物资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这一困难,毕占云及时召开支前工作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他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发动群众参与支前工作。在他的组织下,当地百姓纷纷投入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中来。 数据显示,在毕占云的领导下,支前司令部共筹集了超过三亿斤的粮食。这个数字超出了原定计划的一倍多。 除了粮食,他们还组织运送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三亿多公斤的柴草、三十多万副担架、一百多万公斤的肉和食用油,以及大量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普通群众的无私奉献。有的群众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送到前线;有的群众倾其所有,只为支援革命。 正如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后方群众对战役胜利的重要贡献。 战役结束后,支前工作还剩余了一亿四千多万斤粮食。这些粮食后来全部用于救济战区的受灾群众,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毕占云继续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1955年,他被任命为河南省军区司令员。 到了1961年,毕占云又担任了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同时兼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在这些岗位上,他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2月27日,毕占云在郑州逝世,享年73岁。。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