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夫妻生下女婴后决定不抚养,听说村里有两个葛氏兄弟都单身,于是他们联系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7 09:43:53

1988年,夫妻生下女婴后决定不抚养,听说村里有两个葛氏兄弟都单身,于是他们联系了这两位兄弟,将孩子送给了他们抚养。     1988年,安徽亳州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夫妻俩在社会的巨大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   这对夫妻已经育有三个孩子,而这第四胎依旧是个女孩。尽管孩子刚刚降生,父母却没有丝毫喜悦之情,反而对女孩的出生感到失望。家庭的贫困和他们对生男孩的渴望使得他们的心情复杂。现实的经济困境让他们不得不考虑把孩子送走,避免增加家庭负担。   听说村里有一对兄弟,年纪已大,仍然没有成家,这让夫妻俩觉得孩子的未来或许会得到一丝希望。于是,夫妻俩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将刚出生的女婴交给了葛氏兄弟。   葛氏兄弟,哥哥葛保尧47岁,弟弟葛保田44岁,虽然年纪不小,但他们的生活依旧贫困,并且一直没有娶妻生子。两人虽未婚,但一直在村里默默生活,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哥哥葛保尧因为天生残疾,生活上也一直依赖弟弟,尤其是在身体和经济上都较为吃力。   弟弟葛保田常年做些辛苦的体力活维持家计,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贫。兄弟俩从未想过会有孩子加入他们的生活,但突如其来的女婴却让他们深感意外。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责任,葛氏兄弟也感到十分为难。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具备抚养一个孩子的条件,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自理。   他们也从心底感到,或许这是上天的安排,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完成一生未竟的责任——做父亲。虽然内心充满了担忧,但兄弟俩依然决定留下孩子,给她一个家。于是,葛氏兄弟收养了这名女孩,并给她取名“葛红花”。   葛红花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作为一对年近50的兄弟抚养的孩子,生活的压力几乎从未离开过他们。刚开始,两个新手父亲面对哭闹不止的婴儿,常常彻夜未眠。   红花的哭声让他们几乎崩溃,但这对兄弟并没有放弃,尽管他们没有育儿经验,也没有太多的帮助和支持,但他们彼此鼓励,携手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俩渐渐摸索出了照顾孩子的诀窍。当红花哭泣时,他们学会了判断孩子是饿了还是尿湿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养育责任,葛氏兄弟没有选择回避,而是迎难而上,用尽全力照料这个孩子。   为了养活红花,葛保田甚至不得不放下自尊,拿上家里仅有的粮食去交换羊奶,这是1988年时期他们唯一能为红花提供的口粮。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葛氏兄弟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由于兄弟俩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给予红花太多的知识引导。葛红花似乎天生聪慧,虽然在语言和文化教育上起点较低,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她早早地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也成了家里最懂事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花渐渐长大。兄弟俩开始考虑该如何教育她。红花刚学会说话时,两个父亲在是否让她叫“爸爸”上产生了分歧。葛保尧由于身体残疾和对经济贡献的微薄,认为自己应当被称为“大伯”,而让弟弟当“爸爸”。   葛保田觉得,红花和哥哥在一起的时间更多,情感上更加依赖哥哥,因此他希望红花喊哥哥为“爸爸”。经过一番争论,最终红花在两个“爸爸”的共同抚养下,度过了一个幸福而有爱心的童年。   在中学时代,葛红花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虽然她知道自己并不是亲生的孩子,但她从未因此感到自卑,反而觉得自己能有两个“爸爸”是一种荣誉。   2006年,葛红花成功考上了高中,但这给葛氏兄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费的支出让兄弟俩倍感困难,但他们依然尽力支持她继续上学。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了解她的特殊情况后,给予了她学费减免的支持,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作为一个懂得感恩的女孩,葛红花在心中埋下了回报父母的决心。她发誓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教师,回报社会和养育她的两位父亲。   通过多年的努力,葛红花终于考上了安徽亳州师范学校,成为了葛氏兄弟的骄傲。在这段时间里,葛红花的亲生父母得知了她的成就,特意带着礼物上门想和她认亲。   葛红花的态度却异常冷静,她表示自己不会跟亲生父母回去生活,因为她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选择:孝顺的是那些真正抚养她长大的“爸爸”,而不是仅仅提供她生命的人。   大学期间,葛红花没有忘记对养父母的孝敬,她勤工俭学,赚来的钱寄回家里,供养两位父亲看病吃药。大学二年级时,葛保田患上了脑梗,葛红花为了照顾他选择了休学一年,尽自己最大努力照顾家人。   经过这段艰苦的日子,葛红花顺利毕业并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她依然挂念着两位“爸爸”,在学校工作后,她特别向校方申请两间宿舍,以便将老父亲们带在身边照顾。   如今,葛红花已经30多岁了,尽管年纪渐长,她依旧未婚。她的两位父亲深知自己可能会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伴侣,但他们依然希望她能遇到一位懂得她的人。

0 阅读:87
马二历史趣闻

马二历史趣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