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退休职工赵开义正在读报,突然接到1封北京寄来的紧急电报。拆开电报,赵开义立即泪流满面,原来是“刘伯承元帅写得亲笔信”。当即,赵开义请假,进京见了老首长最后一面。 1986年深秋的一天,湖北大冶的街道上飘着细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退休职工赵开义正坐在自家的藤椅上读着报纸。这是他退休后的日常习惯,每天早晨都要仔细阅读当天的报纸,特别关注国内要闻版面。突然,邮递员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阅读。 "赵老,北京来的加急电报。"邮递员递过来一份淡黄色的电报。赵开义接过电报,突然感到手有些颤抖。他放下报纸,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拆开电报。电报很短,却让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瞬间红了眼眶。原来是刘伯承元帅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信已经寄往大冶,电报是通知他尽快去北京。 赵开义颤巍巍地从藤椅上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他太了解老首长了,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刘帅是不会给他发电报的。这些年来,虽然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但多是逢年过节互相问候,从未如此急切。他隐约觉得,这封信一定非同寻常。 果然,第二天一早,邮递员就送来了刘帅的亲笔信。拆开信封,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笔迹,虽然笔画有些颤抖,但依然遒劲有力。读着读着,赵开义的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信中说,刘帅身体每况愈下,想见见老战友,话别这位曾经在战火中几次救过自己的老部下。 赵开义立即收拾行装,到单位办理请假手续。虽然他已经退休,但依然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事事都要交代清楚。办完手续后,他立即买了最早的一趟北京车票。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赵开义的思绪不断回到那些峥嵘岁月。 这一趟京城之行,对他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自从他1949年后转业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工作,虽然与刘帅书信不断,但见面的机会却不多。每次刘帅来湖北视察,都会抽空看望他,而他也曾几次去北京拜访过老首长。但这一次,他心里很清楚,恐怕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赵开义的记忆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1937年那个惊心动魄的马山之战,那次他背着刘师长在枪林弹雨中突围;想起了1942年日寇大扫荡时,为了营救被围困的师部,他带领部队冒死杀回杨儿庄的场景。 这些记忆,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而今天,他即将再次见到自己的老首长,只是这一次,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北京的医院里。 火车轮轴的声响中,赵开义的思绪回到了1942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那时日军正在华北发动大规模"扫荡",八路军第129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当时的太行山区,敌人重兵压境。日军调集了大量兵力,妄图一举歼灭八路军主力。战事异常激烈,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使得129师遭遇了空前的压力。赵开义带领的先头部队担负着为师部开辟突围通道的重任。 那是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赵开义率领突击队从山脊发起冲锋。战士们借着晨雾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日军的封锁线。突击队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激战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突击队终于打开了一道缺口,为后续部队创造了突围的机会。 就在队伍刚刚推进30里路程时,几个年轻的战士匆匆跑来报告:杨儿庄的师部遭到了日军的重重包围,刘师长正处在危险之中。赵开义立即做出决断,带领突击队火速往回赶。 杨儿庄的战斗异常惨烈。日伪军出动了大量兵力,企图一举吃掉129师的指挥机关。当赵开义带队赶到时,看到师部周围已是炮火连天。突击队不顾疲惫,立即投入战斗。他们从敌人的侧翼发起进攻,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成功地掩护师部安全撤离。 等到确认刘师长安全后,赵开义立即组织掩护部队断后。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突击队且战且退,成功延缓了敌人的追击速度,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等到所有部队安全撤离后,日伪军才将杨儿庄团团包围,但为时已晚。 这次战斗让赵开义想起了1937年在马山的那次惊险遭遇。那天,刘师长正在马山观察地形,研究部队转移路线。由于刘师长的眼睛不太好,赵开义一直陪在身边。突然,通过望远镜发现山下集结了大量日军,敌人正在架设重炮,准备对山上发动进攻。 情况万分危急,赵开义二话不说,立即背起刘师长就往山后撤退。其他警卫战士们分散开来,在周围形成掩护圈。他们动作迅速而安静,成功避开了敌人的视线。这一仗虽然没有正面交火,但同样惊心动魄。 从那时起,刘师长就格外信任赵开义,经常让他担任重要任务。在战争年代,师长和警卫员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战场上,赵开义总是寸步不离地保护着刘师长的安全;在行军途中,也经常和刘师长促膝长谈,交流对战局的看法。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两人也常常就地取材,煮上一锅山野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边吃边聊,畅谈革命理想。
198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退休职工赵开义正在读报,突然接到1封北京寄来的紧急
运赛过去
2025-02-06 20:31:50
0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