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正在放哨的卿伯金,突然听到路旁的稻田中,传来了稀稀疏的声音,他壮着胆子循声而去,却被眼前的画面吓了一跳,密密麻麻的鬼子匍匐在稻田深处!
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江镇黄仙村的一个叫胡塘组的偏僻角落,住着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卿伯金,他的头发已经稀疏并且花白,身体弯曲,眼睛也变得浑浊,视力模糊不清。
他在家门口的木头椅子上静静地坐着,就像与世界隔绝了一样,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很难想象,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曾经是一位浴血沙场的抗战老兵,一位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园的英雄。
那些曾经的荣光,如今都被深埋在记忆深处,只留下一些零碎的片段,在老人的脑海中时隐时现,那些曾经的功勋章和立功证书,也早已在“文革”的烈焰中化为灰烬。
卿伯金于1910年出生在湖南。他自幼就较同龄人更为高大强壮,二十多岁时,身高便达到了1米83。
1937年,日军铁蹄踏破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着家园被摧残,同胞受苦难,卿伯金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国民党部队湖南第4路军第28军16师91团。
他个子高,所以被分到了机枪班,负责携带重机枪。卿伯金对那挺“马克沁”重机枪印象特别深刻,那枪重49公斤,长1.198米,口径是7.9毫米,由117个零件组成,主要分为枪架、枪案和枪身三部分。
与之前使用过的水冷式机枪相比,“马克沁”不用中途加水冷却枪管,可以连续射击4个多小时,火力持续性更强,卿伯金对这个重机枪特别喜欢,就像对待自家的宝贝一样,十分爱护。
他能够在15分钟内将它拆解并重新组装,每一个零件的位置都了然于胸,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卿伯金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淞沪会战便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击落日军飞机的场景,那架飞机在他精准的射击下,一头栽向地面,敌军飞行员血流满面地爬了出来。
他还记得在宝山城外稻田里的那场夜袭,日军机枪连潜伏在稻田里,企图偷袭国军,卿伯金和战友们用刺刀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歼敌近两百人,自身仅有一人轻伤,这些战斗,是卿伯金军旅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战功,也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
1937年9月,卿伯金所在的91团开赴上海宝山,投入淞沪会战,激烈的战斗中,炮弹不断爆炸,火光冲天,四处都是血肉模糊的场景,卿伯金亲眼目睹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年轻的生命瞬间消逝,他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钱到赌场不是钱,人到战场不是人。
在一次防空作战中,卿伯金用重机枪击落一架日军飞机,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胜利,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他还参加了金山卫那场拉锯战,打了好几个小时,两边都受了挺大损失,尽管最终未能守住阵地,但卿伯金和战友们浴血奋战的勇气,却令人肃然起敬。
金山卫一战的惨烈,卿伯金至今难忘。正午,他与机枪连战友在马路边用餐时,一士兵突被子弹击中倒地身亡。这猝然而至的死亡,令卿伯金无比震撼。
然而,战争没有给他留下悲伤的时间,他必须立刻返回金山卫的阵地,小河横在阵地与日军阵地中间,河上有一座用木板搭建的桥,战斗一触即发,中国军队勇敢地向日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战斗经验和炮火支援,他们的进攻遭遇了阻力,导致队伍中出现了严重的伤亡。
日军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在金山卫登陆,卿伯金操控着重机枪,压制着对方的火力,尽可能保护着他的战友们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双方都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在宝山失守后,国军开始撤退,深夜,卿伯金和一位新兵在营地周边站岗,忽然瞧见稻田里藏着不少日本兵。
他们赶紧向上级汇报了情况,营长立刻下令发起反攻,国军战士们用刺刀对日军展开突袭,由于日军穿着笨重的胶鞋,在泥泞的稻田里行动不便,而国军战士穿着轻便的草鞋,行动自如,因此占据了优势。
最终,国军以极小的代价歼灭了近两百名日军,这场战役不仅提升了国军的士气,还让卿伯金率领的91团出了名,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战争的残酷依然笼罩着他们,宝山沦陷,国军节节败退,日军紧追其后。
在一次撤退途中,卿伯金的钢盔被子弹击中,他当场昏迷过去,所幸的是,他只是受了一点小伤,命是保住了,淞沪会战后期,部队被打散,卿伯金和几名同伴走散了。
在逃亡途中,他们被误认为是逃兵,险些被枪毙,后来,他们幸运地遇到了团长,才得以重新归队,战后,卿伯金带着满身战伤和勋章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将曾经的军旅生涯深埋心底,过起了平静的农耕生活。
1948年,他带着在战争年代获得的功勋和记忆回到了湖南老家洞口务农,对于这段经历,他很少提及,岁月流逝,英雄迟暮,曾经的高大身躯如今已佝偻,曾经的锐利目光如今已浑浊,但卿伯金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毅,在雪峰山脚下,他平静地守护着这片他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土地。
韋公詔
卫国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