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日军逼他当苦力,一个地主悄悄告诉他:“河对面就

小娅说知识 2025-02-05 19:55:11

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日军逼他当苦力,一个地主悄悄告诉他:“河对面就是苏联,你再不跑,干完活就要被杀了。” 1940年,河北新河的农家少年张思问满怀热血,毅然投身八路军。在冀南抗日根据地,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的战士。 他熟练掌握了游击战术,在破坏敌人交通线、袭击日军据点等战斗中屡建奇功。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 1943年3月的枣强战斗中,张思问负伤被俘,从英勇的战士沦为日军集中营中的囚徒,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 张思问被押往德州战俘营,随后与一群战俘被塞入闷罐车厢。狭小的车厢内空气污浊,日军不给足够的食物和水,仅提供凉水,导致许多战俘因腹泻而死。 途中,有人不堪折磨选择跳车逃生,但被日军发现后,其余战俘惨遭毒打和威胁。经过漫长的旅途,幸存者终于被押送到黑龙江东宁县的一处大山中。 这座大山是日军正在秘密修建的“东宁要塞”。作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宁要塞从1934年开始修建,意在防御苏联和扩展日本的侵略势力。 要塞横跨黑龙江、吉林等地,绵延4700公里,由14处要塞群组成,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军事工事。 为了完成这座庞大的工程,日军强征了上百万中国劳工,工作条件极其恶劣,死亡率高达70%-80%。在东宁要塞的血泪史中,张思问和其他战俘的经历只是无数悲惨故事中的一角。 劳工们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被迫在恶劣天气中搬运沙石、修筑碉堡。食物极度匮乏,只有少量玉米面和盐水黄豆勉强维持生命。 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铺着稻草,没有取暖设施,冬天冷得彻骨。劳工稍有怠工,就会遭到日军毒打甚至枪杀。张思问清楚,他们的命运如同机器零件,随时可能被丢弃。 日复一日的非人生活中,张思问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逃出去。机会终于在9月的一天悄然而至。 日军押送劳工去山下磨玉米面时,当地的一位老农趁日军不注意,悄声告诉张思问:“河对岸就是苏联,你们咋不跑呢?再不跑,干完活就要被日本人杀了!” 这句话犹如一道曙光刺破黑暗。张思问想起之前日军翻译官因一只大雁飞过河而大喊:“别追,再追就进苏联了!” 他深知,老农的话绝不是无稽之谈,而是他们逃离魔窟的唯一希望。回到劳工营地后,张思问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战俘陈恩。两人商议后,秘密拉拢其他战俘,开始筹划越狱行动。 越狱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分工。张思问和战俘们偷偷藏匿菜刀、铁锤等工具,仔细观察日军的巡逻规律,甚至绘制了简单的路线图。 在日军面前,他们故意表现得顺从、勤劳,以麻痹敌人。最终,9月11日夜晚成为他们行动的最佳时机。 当天,日军翻译来到营地,喊劳工们洗澡。这是事先约定的信号,张思问立即出手,用锤子砸向翻译的头部,翻译应声倒地。 其他劳工随即扑向守门的哨兵,将其制服。战俘们闯入日军宿舍,利用事先藏好的工具迅速将12名日军士兵逐一击毙,并抢夺了他们的枪支弹药。 然而,远处的日军听到了异常动静,迅速开车追击。张思问与几名战友留下殿后,冒着枪林弹雨拼死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边打边退,最终成功渡过河流,逃入苏联境内。 苏联军队发现张思问等31名幸存者后,将他们送往营地休整。起初,为了安全考虑,苏联对他们进行了多次审讯,但张思问用坦率和坚定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苏联提供了两条选择:等待被送回八路军,或加入苏军情报组参与对日作战。为了继续抗击日本侵略者,张思问毅然选择了后者。 在苏联的日子里,张思问学习了无线电通讯技术,并参与了对日军的侦查工作。 他凭借对东宁要塞的熟悉,为苏联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一环。1946年抗战胜利后,张思问回到河北老家,继续投身家乡建设,成为和平年代的耕耘者。 东宁要塞的历史长久以来被掩盖。为防止泄密,日军在工程完工后屠杀了大量劳工。1943年,“虎头要塞”竣工后,数千劳工被日军集中屠杀。 战争结束时,日军销毁了大批文件,但部分档案在战后被重新发现。1999年,吉林省档案馆公开了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劳工的惨况和越狱事件的经过,揭露了日军的种种暴行。 张思问等人的越狱壮举不仅是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有力控诉。那些档案记录、幸存者的回忆,无不提醒着后人:历史不会被遗忘,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从冀南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战士,到东宁要塞的卑微劳工,再到越狱突围、加入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张思问的一生是蜕变与奋斗的写照。 他在苦难中锤炼意志,用智慧和勇气扭转命运,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抗争,构成了民族解放的磅礴力量,让光明战胜黑暗,让希望代替绝望。

0 阅读:70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