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年仅19岁的殷玉珍被父亲狠心下嫁给毛乌素沙漠的白万祥。新婚之夜,白万祥早早躺下,殷玉珍却迟迟不肯洞房。他转身坐直一看:一言不发的殷玉珍竟在哭泣! 1985年的那个夜晚,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处地窖里格外安静。简陋的木头房梁下,19岁的殷玉珍坐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而新婚丈夫白万祥躺在草铺上,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第二天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便给这对新人上了第一课。风沙裹挟着黄土,将地窖的门完全堵住,年轻的新娘只能眼睁睁看着细沙不断从门缝灌进来。 这场婚姻的缘起要追溯到几年前的一个傍晚。殷玉珍的父亲在放羊时,一只不听话的羊闯入了沙漠深处,他追赶着那只羊,不知不觉已经迷失了方向。 天色渐暗,沙漠里刮起了大风,能见度越来越低。殷玉珍的父亲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只能低着头顶着风沙向前走,希望能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就在他体力即将耗尽的时候,一户人家的灯光映入眼帘。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白万祥的父亲,他不仅收留了殷玉珍的父亲过夜,第二天一早还亲自将其送出沙漠。 这次救助让两位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一次饮酒时,殷玉珍的父亲看着老实本分的白万祥,一时冲动许下了将女儿许配给他的诺言。 白万祥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开心,但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人世。而白万祥的母亲早年也已过世,这让白万祥成为了家中唯一的人。 殷玉珍的父亲虽然后悔当初的承诺,但念在救命之恩的份上,还是决定信守诺言。就这样,他骑着马,带着女儿和一些简单的嫁妆,穿越茫茫沙海来到了白万祥家。 整个婚礼没有任何仪式,没有热闹的宾客,只有一片荒凉的沙地和一间破旧的地窖。殷玉珍父亲离开时,甚至不敢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女儿。 在沙漠中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难。每天早晚,殷玉珍都要清理被风沙灌进地窖的黄土,这些细沙像是不请自来的客人,无孔不入地钻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白天,白万祥外出寻找可以糊口的食物,经常带回一些沙米和沙蓬子。这些野生植物虽然口感粗糙,却是沙漠里难得的食材。 有时候运气好,白万祥能找到一些死去的野羊,这成了改善生活的主要来源。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即便是这样的伙食也算是难得的美味。 殷玉珍曾经多次想要离开这里,但沙漠的天气常常阻断了她的去路。 白万祥虽然话不多,但对妻子的付出却写在行动里。每次外出,他都会把找到的好东西留给殷玉珍,自己则吃些剩饭剩菜。 在回娘家的路上,一株顽强生长的梭梭草引起了殷玉珍的注意。这株小草在风沙中依然挺立,绿色的枝条在黄沙中格外醒目。 她仔细观察这株植物,发现它不但能在沙漠中存活,还能阻挡周围的流沙。这个发现让殷玉珍对改变现状有了新的想法。 正好这时候,殷玉珍的父亲送来两只羊,想要改善女儿的生活。但殷玉珍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她把其中一只瘸腿的母羊和小羊羔卖掉,换来了600株树苗。 白万祥完全支持妻子的决定,主动承担起外出打工的重任。这样的分工让殷玉珍能够专心照料这些来之不易的树苗。 种下第一批树苗后,殷玉珍每天都要给它们浇水。在沙漠里,水是最珍贵的资源,她必须精打细算,确保每棵树苗都能得到足够的水分。 夫妻俩商量后决定,把房子周围的空地都用来种树。白万祥打工赚来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购买新的树苗。 每天清晨四点,殷玉珍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沙漠的夏季气温能达到六七十度,只有在清晨才能避开最炎热的时段。 地表的温度高得惊人,走在沙地上常常会烫出水泡。殷玉珍和白万祥只能用布条把脚裹得严严实实,继续进行种树的工作。 种下的树苗需要精心照料,浇水、除草、培土,每一项工作都不能马虎。即便是在怀孕期间,殷玉珍依然坚持每天照料这些树苗。 当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殷玉珍给他取名"国林"。这个名字寄托着她让沙漠变成森林的愿望,也象征着这片土地未来的希望。 经过几年的努力,最初种下的树苗开始长高。这些树木形成了第一道防风林,为更多的树苗创造了生长的条件。 随着树木的增多,殷玉珍发现公路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树木能为路过的车辆遮阳,也方便运输更多的树苗。 十五年间,殷玉珍和白万祥累计种植了三十多万棵树。 曾经的简陋地窖逐渐发展成为"玉珍生态园"。这里不仅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建起了占地一千平方米的生态餐厅。 生态园里种植着各种水果,这在过去的沙漠里是无法想象的。餐厅为游客提供健康的天然有机食品,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特色景点。 殷玉珍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获得了中华环境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等多项荣誉。 在国际环保领域,殷玉珍的事迹也引起了关注。她多次受邀参加世界环保研讨会,分享治沙的经验。 为了传承环保理念,殷玉珍在生态园内建立了五千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的殷玉珍仍然活跃在环保事业的第一线。
1985年,年仅19岁的殷玉珍被父亲狠心下嫁给毛乌素沙漠的白万祥。新婚之夜,白万
爱吃凉历史
2025-02-05 19:36: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