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不了它们!”2000年,上海图书馆花450万美金,从翁同龢后人那买了5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5 10:43:23

“中国保护不了它们!”2000年,上海图书馆花450万美金,从翁同龢后人那买了542册古籍,18年后,翁氏后人却把235件珍藏文物无偿捐给波士顿美术馆,面对国博买剩余文物的请求,就说了俩字:不行!   翁万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后代。翁同龢是清朝咸丰年间的状元,曾担任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启蒙老师,历任多项重要职务,如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   他学识渊博,政绩卓越,同时对古籍书画有着极大的兴趣,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与古籍,形成了价值连城的“翁氏藏书”。由于膝下无子,翁同龢过继了哥哥的儿子作为嗣子,而这位嗣子也将翁家的遗产传给了下一代,即翁万戈。   翁万戈幼时便继承了这座文化宝库,成为一名“守藏家”。虽然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取得了机电工程的硕士学位,但他最终选择了追求艺术和文化研究,成为一位艺术家、摄影家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他的身份也颇具争议:作为美籍华裔,他将祖上的文化遗产带到了异国他乡,而这些遗产在翁家几代人的守护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见证,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2000年,翁万戈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将542册宋、元、明、清古籍善本出售给上海图书馆。这批珍贵藏品包括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多种版本,以及大量晚清名家的手稿与档案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学术价值。   上海图书馆为此专门派遣团队赴美,在多次协商与努力之后才成功促成交易。这件事在当时被视为一场文化盛事,是中国文物回归的一次重大胜利。18年后,当翁万戈将另一批183件同样珍贵的藏品无偿捐赠给波士顿美术馆时,这种“慷慨”却让国内的文化界陷入了愤怒与不解。   上海图书馆获得翁氏藏品的过程并不轻松。1990年代末,馆长和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翁万戈拥有大量珍贵藏品,且这些藏品中不少属于晚清文化研究的关键文献。   为了让这些藏品回归祖国,馆长陈先行亲自带队前往美国与翁万戈会面。谈判过程中,双方围绕藏品的价格、保存条件、以及后续展览安排等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   翁万戈虽然对藏品回归中国表现出兴趣,但他始终坚持以市场价格交易,并多次强调这些藏品的价值“无法用普通金钱衡量”。最终,经过长达两年的多轮磋商,上海图书馆同意支付450万美元,才完成这次文化遗产的收购。   成交后,上海图书馆将这批藏品列为馆藏的重点保护对象。为了确保藏品的安全,图书馆专门设计了防虫防霉的存储设备,配备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并聘请专家定期进行维护和研究。此后,馆方还多次举办展览,将藏品扫描成数字版本供学者和公众查阅。   这批藏品回归中国后,为明清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翁万戈在美国发来的传真中表示,“这些藏品能够回到祖国,成为研究的一部分,我深感欣慰。”他的言辞让许多人以为他对文物归属祖国是心存热忱的。   时间来到2018年,翁万戈却出人意料地将另一批183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了波士顿美术馆。这些文物的价值不亚于此前出售给上海图书馆的藏品,其中包括著名的《长江万里图》。   这幅长16米的卷轴画描绘了从长江入海口到上游的壮丽景色,画风细腻、气势恢宏,被认为是中国山水画的绝佳代表。消息传出后,国内文化界一片哗然。很多人对他的选择表示强烈质疑:为何同样是传世瑰宝,他愿意将一部分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却将另一部分免费送给美国?   针对这一点,翁万戈曾作出解释。他认为,波士顿美术馆的收藏条件更优越,其先进的保存技术和全球化的展览平台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他还公开表示,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而不是私人藏品库或其他机构。按照他的逻辑,藏品捐给国际一流的美术馆,能够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国内专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他们认为,近年来中国在文物保护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上海图书馆和北京故宫的专业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这些藏品的保存需求。   不仅如此,当国家博物馆尝试联系翁氏后人,希望购买剩余藏品时,得到的答复却是简短的两个字:“不行。”这种坚决的态度让许多文化学者感到心寒。   在翁万戈宣布捐赠后,美术馆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这批藏品的价值和未来的保护计划。他们还特别提到,《长江万里图》等珍品将在未来几年举办多次国际巡展,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一睹中国艺术的风采。   波士顿美术馆的专业性和资源是否足以保护这些国宝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这些文物的保存条件极其苛刻,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害。而中国馆藏机构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更为丰富。   2020年,翁万戈去世,享年102岁。他的一生围绕着家族藏品,致力于文化交流,但也因其捐赠行为备受争议。流落在海外的翁氏藏品未来何去何从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这批文物承载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如何让更多的国宝回归祖国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0 阅读:1
马二历史趣闻

马二历史趣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