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行乞28载,终攒下235亩田与3800吊钱。而后建一大宅,又跑到穷人家里下跪恳求:“求您跟我走,诸事我包办,还帮您劳作。””没想到,他的这个行为后来被载入了中国正史。 清朝光绪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的一个春日,山东德平县城内传出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一位当地有名的乞丐,竟然跑到穷苦人家门前下跪恳求。他不是为了讨要钱财,而是苦苦哀求这些贫困家庭把孩子送去读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乞丐还承诺要承担孩子的所有学费,甚至愿意帮这些家庭干农活。 此乞丐名为武七,后被光绪皇帝赐名武训。在当地,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二十八年来,他日复一日地在街头乞讨,街坊邻里早已习惯了他佝偻的身影。人们都说,这个乞丐与众不同,从不像其他乞丐那样醉酒闹事,待人也格外谦恭有礼。 在这一年之前,武训突然宣布要建一座大房子的消息就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来,这些年下来,他竟积攒下了二百三十五亩良田以及三千八百吊钱。要知道,在当时,这笔财富足以让一个大家族过上极为富足的生活。许多人皆以为,他终将过上安稳的日子,开始享用这些年来的积蓄了。 然而,当这座气派的房子建成之后,武训的举动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并没有搬进去安享晚年,而是要把这里办成一所义学,专门收留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读书。此决定于当地引发了诸多议论。有人说他是个怪人,有人说他是装疯卖傻,更多的人则对他的举动感到不解。 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下一步行动。当地的穷苦人家都觉得读书无用,宁愿让孩子在家帮工。面对这种情况,武训并没有放弃。他满怀诚意,挨家挨户登门造访。在那些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顶着烈日,走遍了附近的贫困人家。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放下身段,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来意。 他的执着最终感动了这些穷苦人家。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到了他的义学读书。这座新建的大房子开始热闹起来,童声朗朗,书声琅琅。而武训依然保持着他的本色,除了操持学堂的事务,还经常帮助学生家庭干农活、做杂务,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这一切很快传遍了整个德平县。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位乞丐二十八年如一日的积累,不是为了自己享福,而是为了帮助那些和他一样贫困的孩子们改变命运。当地的父老乡亲开始对他肃然起敬,甚至连一些富贵人家也被他的善举所打动。就这样,一个乞丐用自己的行动,不仅建起了一所学堂,更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尊重。 后来,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被载入清朝官方史册,留存于史书中。武训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且唯一被专门立传的乞丐。他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教育佳话。 要理解武训为何会做出如此惊人之举,还要从他的早年经历说起。武训,原名武七,生于山东的贫寒之家。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省吃俭用才勉强维持生计。年幼的武七深知家境艰难,从不与兄弟姐妹争抢任何东西。 不幸的是,武七的父亲因病去世,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为减轻母亲的负累,武七主动去往当地一位乡绅家里做长工。那时的他年纪尚小,既无文化又无经验,只能任劳任怨地干着最辛苦的活计。 在乡绅家的三年时光,成为了武七一生的转折点。由于不识字,他将每次的工钱交给乡绅保管,还在对方给的账本上按了手印。直到后来要领回积蓄时,才发现自己竟然一文钱也拿不到。面对质疑,乡绅不仅不承认,还叫人将他打了一顿。 带着满身伤痕,武七逃到了一座破庙里。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游方老人。老人见他遍体鳞伤,遂问其缘故。听完武七的遭遇后,老人感叹道:"识字读书多重要啊!"这番话让武七茅塞顿开。他深深明白到,正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才会被人如此欺负。 自那时起,武七便矢志不渝地要助力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虽然自己已经没有机会读书,但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这个愿望。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乞讨这条路。 每天清晨,武七都会准时出现在街头,恭恭敬敬地向过往行人叩头。与其他乞丐不同,他从不把讨来的钱财用于享乐。白天乞讨,晚上则去做些零工补贴。他学会了纺线绩麻,还帮人说媒。一次,他为自己的学生于占云说媒成功,不仅促成了一段姻缘,还得到了二十吊钱的谢礼。 就这样,一文一文地积累,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二十八年过去,当武训终于建起第一所义学时,他已经年过半百。请教书先生成了新的难题,因为没人愿意到一个乞丐开办的学堂教书。武训只得再次放下身段,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终于请来了几位先生。 光绪皇帝闻知武训事迹后,大为感佩,特赐其名为“武训”。从此,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了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只要怀揣善念,也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在武训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教育事业。他的故事不仅被载入清朝正史,更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段特殊而感人的篇章。
1888年,山东一乞丐行乞28载,终攒下235亩田与3800吊钱。而后建一大宅,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03 20:47:43
0
阅读: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