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王树声重回大别山,挖出红军20年前埋下的宝贝,众人见后落泪! 1951年的深秋,大别山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将军,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重返这片熟悉的土地。这里的山水见证过他率领红军浴血奋战的岁月,如今却已是另一番景象。 当地百姓得知王树声将军要来的消息后,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聚集在村口迎接。他们中间有不少老人还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王树声将军带领的红军,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二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将军如今已是国家重要领导人,但在乡亲们眼中,他依然是那个亲切的老长官。 与二十年前相比,大别山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遍地狼藉、民不聊生的景象早已不再。放眼望去,层层梯田在山间蜿蜒,秋收后的稻田一片金黄,处处都能看到群众劳动的身影。这样的变化让王树声感到欣慰,因为这正是他们当年浴血奋战所期盼的景象。 当地的干部热情地邀请王树声参观新建的工厂和学校,希望向这位老战友展示大别山区的发展成就。然而,王树声却婉言谢绝了。他向大家说明此行的真正目的:要找到二十年前,在这片山区中深埋的一件宝贝。 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立即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好奇。是什么样的宝贝,能让一位国防部副部长专程千里迢迢地赶来寻找?而且这件宝贝居然埋藏了整整二十年之久。 由于挖掘工程的规模不小,王树声向当地群众说明了情况,请求他们的帮助。消息一经传开,附近村庄的群众纷纷自发前来参与。他们带着铁锹、镐头,甚至还有人推来了小车,准备帮助寻找这件神秘的宝贝。 面对群众的热情支持,王树声十分感动。他向大家解释说,这次来访耽误了大家的农活,实在过意不去。但这件埋在地下的东西对革命历史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这次不把它找出来,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在王树声的带领下,大家开始在指定的位置挖掘。虽然二十年过去,地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众人齐心协力下,挖掘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地的老乡们干劲十足,有的挥锹铲土,有的负责清理杂物,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一天,大别山的山间回荡着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件被埋藏了二十年的宝贝到底会是什么。而这个答案,很快就要揭晓了。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一个庞大的金属轮廓逐渐显现。当最后一铲土被清理干净时,在场的人们都惊讶地说不出话来:这哪里是什么宝贝,分明是一架完整的飞机!许多老乡看到这一幕,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二十年的岁月没有完全掩埋这架战机的光辉。虽然机身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够辨认出它曾经的威武姿态。这架飞机承载着太多革命岁月的记忆,它的出土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历史的分量。 说起"列宁号"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龙文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龙文光原本在国民党空军服役。但是在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后,他毅然选择了投奔革命队伍。当时的红军虽然已经缴获了这架飞机,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飞行员。 在那个年代,驾驶飞机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飞行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战争环境的特殊性,稍有不慎就可能机毁人亡。然而,当其他人都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龙文光主动请缨,表示愿意驾驶这架飞机执行任务。 当"列宁号"第一次出现在敌军上空时,国民党一方表现出明显的轻蔑。他们认为红军连基本的给养都难以保障,怎么可能维持得了一支空军力量?这种轻敌的态度很快就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在龙文光的驾驶下,"列宁号"成功完成了多次空袭任务,给敌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每一次任务的成功完成,都让红军将士们倍受鼓舞。龙文光在组织的表扬面前总是表现得很谦逊,他认为能够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是他的光荣。这个曾经的国民党飞行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然而,战争形势的发展最终还是迫使红军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防止这架宝贵的飞机落入敌手,必须将它妥善隐藏起来。就这样,"列宁号"被小心翼翼地埋在了大别山的土地下,一埋就是二十年。 如今,当王树声带领大家重新找到这架承载着革命记忆的战机时,过往的历史仿佛又重现眼前。"列宁号"不仅是红军的第一架飞机,更是中国人民空军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从弱小到强大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信仰献身的坚定信念。 这次发掘不仅找回了一架具有历史意义的飞机,更是找回了一段珍贵的革命记忆。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但"列宁号"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之中,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51年王树声重回大别山,挖出红军20年前埋下的宝贝,众人见后落泪! 1951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02 10:4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