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年,34岁吴王李恪被诬陷谋反,留下4个儿子,均未成年,全部流放。死前,曾立下恶毒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家破人亡。”长孙无忌冷笑不止。 没想到6年后,长孙无忌因同样原因被迫自尽,儿子和亲属都被流放到岭南... 李恪曾是太宗最喜爱的儿子之一,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册封他为长沙郡王,十岁时就成了蜀王,后更是将繁华的益州分给他做封地。 唐太宗在教养儿女上带着几分宠溺,李泰和李恪在可以去封地的时候,都曾被他留到身边,在李恪要离开皇宫前往封地时,唐太宗非常的不舍,还专门让他过来陪自己用膳,父子之间的感情可见有多深厚。 没有了长辈们的约束,李恪在封地上就开始变得肆意起来,在乳母儿子的带领下学会了享乐生活,对封地上的百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得朝中有官员开始弹劾他。 唐太宗无奈给儿子下发惩罚,心中却觉得这不是儿子的错,明明身边有臣子辅佐还能干出这种事,肯定是那人没有好好辅佐,这才让我儿被人带坏,气得要将权万纪给处死。 熊孩子的背后有熊家长,此时的唐太宗就跟个无理无脑的熊家长一样,幸好他是个能听得进去话的,身边臣子柳范专门进谏表示您身边还有人辅佐呢,也没能阻止您出去玩,李恪犯了错怎么能单单怪到其他人身上。 这话说得唐太宗颜面大失,但幸好他是个会听取臣子意见的皇帝,并没有怪罪对方,最后还放过了辅佐儿子的权万纪一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李恪的喜爱。 在太子李承乾出事后,太子之位待定,旁边的李泰跃跃欲试,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太子还是落到了他弟弟李治的头上。 李治和两位哥哥同样是长孙皇后的孩子,不过他出生比较晚,没有经历过太多事,性格比较仁弱,平日里并不得唐太宗多看重,所以他就想着要不换成李恪当太子。 自从那次被弹劾过后,李恪就谨言慎行,虚心接纳身边人的意见,将领地上打理的有条有理,看样子是个能成个不错的皇帝。 但长孙无忌等人却竭力反对,从各种方面来看,李治成为太子都比李恪强,首先就是亲戚关系,接着就是李恪是前朝皇室公主的儿子,让他当皇帝这让他们这些跟着打隋朝的老臣们怎么办。 长孙无忌据理力争,最终打消了唐太宗的念头,同时心里面知道自己这种行为肯定得罪了李恪,想要将其给除掉。 那边李恪心中同样愤愤不平,哪个有抱负的皇子得知自己和皇位有缘无分的时候,心中能平静下来,于是对长孙无忌产生了不喜。 不过李恪并没有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依旧在自己的地盘上好好做事,哪怕后面李治登基,他也没有仗着自己是对方的兄长搞什么幺蛾子。 但有些坏事哪怕不是自己干的,也有可能找上门来。 李恪没想到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私下里想要谋反的事情居然能牵扯到自己身上。 不管是哪个朝代谋反都是大罪,不少人都因此被冤枉杀害。长孙无忌就按住此事使劲往李恪身上泼脏水,使得他被囚禁起来被杀死,四个儿子都被流放出去,女儿们的下场同样不好。 李恪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长孙无忌在后面推波助澜,因此在死之前痛骂对方这样做以后肯定没有好下场。 对此长孙无忌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认为自己可是皇帝的舅舅,家族怎么可能会出事,结果在他晚年的时候,和李治因在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上产生分歧,加之他在朝中其他不恰当的行为,让李治对他愈发不满。 最终他同样身陷谋反的漩涡中,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死后被抄了家,儿子们都受他牵连没了官职全部流放,遭遇和李恪极其相似,虽然他俩在后来都被平反,但遭遇还是让人感叹万分。 参考来源: 《资治通鉴》
653年,34岁吴王李恪被诬陷谋反,留下4个儿子,均未成年,全部流放。死前,曾立
赢梯说事
2025-02-03 15:54: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