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抵一万本书,可抵一万个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习惯和习性,有各种

琰苗评情感 2025-02-03 00:54:35

《可抵一万本书,可抵一万个大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习惯和习性,有各种潜意识,有各种套路和惯性。

生命的本质,是陷在惯性之中的生命。人的感觉、感受;情感、情绪;思考、言行;都主要在各种惯性和套路之中运行。

专门用来阻断自己使用各种惯性和套路的一种大脑意识,称之为“对当下的觉知”。

人要有了当下的觉知,才能把刚才“过去的那一刻”与“现在”区分开来;才能把正在进行的某种行为停止下来;才能把正在发生的某种情绪断开;才能把某种思绪停顿下来……

必须要把“过去”与“当下”断开,人才能看见新的角度,产生新的看法,产生新的思考,才能采取与过去不一样的行为方式。

当“当下的觉知”在起作用的时候,人才能清晰地看到“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

唯有“当下的觉知”在起作用的时候,人才处于当知当觉的状态,才是不被惯性所操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才是自由意志的人,才是真正充满了更多可能性的人。

所以,唯有在当知当觉的生命状态之时,人才具备了采取新的行动方式的可能性,也唯有人需要去采取新的行动方式之时,才涉及到运用人所具备的新的认知。

人在惯性的行为方式里,是无法采取新的行动的,因此也就无法运用到新的认知。

所以,“人想运用新的认知”的前提条件,是人想采取新的行动;“人想采取新的行动”的前提条件,是人产生了对于当下的觉知。

不具备前面的前提条件,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发生。

正是因为这样的前提条件的存在,无论一个人更新了自己多少认知,但却没有去培养出新的觉察当下的大脑意识,他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运用新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

这也正是“懂得了无数的道理,仍然过不好自己人生”的真正原因。

人类有一个巨大的误区就是:只要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就可以改变自己。

比如:

一个人去学习了很多关于“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相关知识。但是,当他在陷入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却没有产生对当下自己正在发生负面情绪的觉知,他就只能继续在负面情绪里徘徊与挣扎,他学习的所有关于负面情绪的知识,在这样的状态下都不产生任何作用,都等于零。

反过来说,即使是一个人没有去学习任何“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的知识,但是他却具备觉察当下的觉知,一出现负面情绪就能被他觉察到,即使他不具备“管理负面情绪”的认知,也不会影响到他去切断自己的负面情绪,换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觉知”是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我们需要不断地采取新的行动之时,我们才需要新的、丰富的认知,才能真正去运用这些新的认知。

“认知”称之为行动的方法论,你若连新的行动都没有,都不需要去践行,你拿那么多新的方法论来干嘛使呢?

看了以上的文章内容,你是否领悟到了“觉知”才是一切发生发展的缘起呢!

首先得发现自己在惯性里,并且还得有效地阻止了惯性,新的发生才得以发生,连自己陷在惯性里都发现不了,拿那么多的“知”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就是给自己身心添堵吗?不是在知行不一的道路上狂奔吗?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觉知。如果连自己知行不一都不曾觉察到,又拿什么来做到知行合一呢?

如果你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信过了很多大师,皈依了某种信仰,却回过头来发现自己仍然还是过去的自己,任何真正的改变都不曾发生,你是否能明白这些东西其实根本就改变不了你呢?

不妨从练习觉知先行吧!一旦拥有了对当下的觉知,可抵一万本书,可抵一万个大师。

有了新的意识,却没有新的认知;或是有了新的认知,却没有给自己培养出新的意识;再或者不采取新的行动。人都无法改变自己。

任何的成长,都是“新的意识”+“新的认知”+“行动”的共同作用。

再强调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觉知,才能阻断惯性;阻断了惯性,才会有新的行动;要采取新的行动,才需要新的认知。

人类整个一个弄反了,才是事实。

新的认知从哪里来?似乎人人都知道。

新的意识从哪里来呢?觉知从哪里来呢?

———《半山文集》

0 阅读:0
琰苗评情感

琰苗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