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华国锋最后一次探望毛主席,在毛主席纪念堂内,已届高龄的华老在离开前夕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2-03 00:28:02

2007年,华国锋最后一次探望毛主席,在毛主席纪念堂内,已届高龄的华老在离开前夕激昂高呼,他言辞之深情感人至深,令在场众人无不泪目。 【消息源自:《华国锋:心怀敬意,铭记历史——华国锋最后一次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相关记载》,2007相关记录整理】 2007年,时光的齿轮缓缓转动,那个特殊的年份里,86岁的华国锋即将完成他人生中一次极为重要的行程。此时的他,已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风雨,步入了暮年。而在这暮年时光里,他心中怀揣着对一位伟大领袖深深的敬重之情,那就是毛主席。 华国锋出生在1921年山西的一个工人家庭。学生时代,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在校园里就时刻心系着国家的命运。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打破了原有的安宁。华国锋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国运动当中,次年更是加入抗日游击队,在战火纷飞中为抗击日寇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华国锋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他对农业的发展格外重视,在湖南任职期间,参与了许多农田水利的建设。其中,他和袁隆平院士之间,也有一段佳话。当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华国锋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的关注和支持下,杂交水稻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回想往昔,周总理逝世后,毛主席支持华国锋担任代总理一职,他正式进入到中央工作。之后,毛主席与世长辞,华国锋在悲痛中挺身而出,带头提议解决好江青等人造成的混乱问题。此后,他兼任主席和总理,肩负起重大的责任,为国内经济的恢复发展而努力。他致力于复查之前发生的各种冤假错案,让许多曾经蒙冤受屈的人们得以平反昭雪,让正义得以伸张。同时,也是在他的任期内,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给无数青年带来了希望。他生活却极为简朴,衬衣领子上能看见一处厚厚的补丁,有人问他为何不换新的,他只是淡淡地说:“我穿衣服都非常随意,这衣服还能穿,就没必要换了。” 而在他80大寿时,他对家人叮嘱:“现在改革开放了,经济变好了,但是你们一定要学会节俭,不要浪费。”晚年的华国锋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 2007年的那一天,华国锋怀着对毛主席的满心敬意,带着家人踏上了去毛主席纪念堂的路。当他缓缓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脚步略显迟缓,但每一步都无比坚定。纪念堂里静谧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静静地等待着。华国锋轻轻抚摸着毛主席的塑像,那神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与毛主席并肩作战的岁月。他轻声说道:“毛主席啊,我又来看您了,最后一次了。” 站在毛主席的塑像之前,华国锋的表情庄重而肃穆,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眷恋。此时的纪念堂内安静极了,只能听见彼此轻微的呼吸声。所有人都沉浸在这肃穆的氛围之中,仿佛时间都为这一刻停驻。 突然,华国锋像是从回忆中苏醒过来,他挺直了身躯,以一种充满力量的姿态,大声且庄严地喊道:“同志们,让我们一起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人们纷纷低下头,动作整齐而有序,每一躬都饱含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敬意。 “二鞠躬!”华国锋的声音再次在纪念堂内回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热流,这热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化作对毛主席深深的缅怀之情。 “三鞠躬!”这一声喊毕,时间仿佛凝固,所有人都沉浸在这深深的敬意之中。在这之前,所有人早已默默地低下头,怀着敬重为毛主席行鞠躬礼。 这次意义非凡的瞻仰仪式结束了,这也是华国锋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毛主席纪念堂里的这一行动,表达了他对毛主席的敬重与缅怀之情,也让在场的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那个伟大革命时代的铭记 。 晚年的华国锋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家里的补丁衣服,他穿得心安理得,那补丁就像是岁月的勋章,见证着他曾经的风雨历程。他总是笑着对家人说:“别小瞧这补丁,穿得长久、舒心比啥都好。” 钱嗣杰,他可是曾经为毛主席做过3年专职摄影师的老人,后来也为华国锋担任了3年的专职摄影师。在他眼里,华国锋是个特别可爱的人。他常笑着回忆:“华老啊,那真是亲切,脸上总是带着笑,一点架子都没有。一起聊天的时候啊,就像隔壁邻居串门,没有丝毫的距离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华国锋的身体越来越差。然而,在弥留之际,他心里想的依然是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山西。他想起了儿时在山西的日子,想起了那片充满战斗记忆的土地。于是,他缓缓地对家人说:“我要回到山西老家卦山,回到那个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长眠于此。”在家人的陪伴下,华国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满足的笑容,仿佛他已经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 2008年,华国锋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7岁。虽然他走了,但他的一生,他的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他心怀祖国的革命情谊,简朴纯粹的生活品质,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都被后人铭记。

0 阅读:2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