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1老人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黑匣子,当大家都以为是传家宝时,打开后却只有皮纸包着的图和纸条。 这位老人叫张翠屏,大家也都称呼她为“麻利嫂”,是英烈朱殿昆的妻子。而关于这个黑匣子的由来,还得从1943年说起。 1943年1月21日晚,当时正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部署的八路军冀东分区司令员李运昌突然接到急报,说敌人共出动了7000人,目的就是将李运昌在内的300名指战员消灭在五指山。 一时间,情况十分紧急,而他们要想转移,只能从五指山后撤离,但不巧的是,只有交通员朱殿昆知道这条路,而他又恰好去送信没有回来。 与此同时,朱殿昆的妻子也得到了消息,于是他不顾有身孕,大着肚子,找到李运昌:“李司令,我也知道后山的路,我给你们带路吧。” 李运昌看挺着大肚子,走路已有些笨重的张翠屏,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可情况紧急,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接着,张翠屏冒着冬日的寒风,带着同志们,一步步的寻找下山的路。 可不幸的是,由于过度劳累,在经过黑河谷时,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对于一位有身孕的人来讲,这不经意的一摔,让张翠屏眼前猛地一黑,肚子有反应了,不得已在冰面上生下一男婴,随后取名叫“冰儿”。 好在经过重重困难,同志们得到了及时转移,突破了敌人的封锁。 事后,同志们非常感念张大姐的大恩,特意安排他在大蘑峪1地下党员家里坐月子。 可是,让人痛心的,就在同志们转移之后没多久,却遇上了日伪军的扫荡。 没办法,朱殿昆夫妇只好带着刚出生的孩子,秘密转移,不料转移途中却被敌人眼线告发,不幸被捕。 敌人早就知道朱殿昆的身份,当时就被日军杀害。而张翠屏,则在日军牢房中,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皮肉之苦。 为了套取情报,敌人开始对张翠屏用刑,将她绑起来,拔光了她的头发。 后来,张翠屏得救后,他却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家,而是去了一个叫罗圈沟村的地方,和儿子定居了下来。 在此后的日子里,张翠屏将以往的事埋在了心底,和八路军的过往只用一个黑匣子装了起来,对于丈夫的牺牲也只字不提,只是安稳的生活着,而她的儿子也改名叫了朱海清。 一到冬天,穷的竟连双棉鞋也买不起,大冬天的只能赤脚出门。 这样的生活不知过了多久,而在邻居们的眼中,张翠屏就是那个整日裹着头巾,吃了一辈子苦的小脚老太太。 直到1982年,当张翠屏老人的生命走到最后的时刻,她的身份才浮现在众人眼前。 张翠屏泪眼婆娑,握着儿子的手说道:“儿啊,这么多年,你不是没有爹,你爹是个大英雄,是为了保卫国家牺牲,被日军杀害了。” 没想到,当此话一出,连同村委会的干部也觉得不可思议,令众人大吃一惊。 “什么,娘,你说什么?” 随后,张翠屏又用手指着床柜下面,里面有一个黑木匣子。 当众人看到这个匣子后,都感觉这定是老太太给儿子留下的传家宝,有用不完的财富,而张翠屏则摇了摇头:“不是” 这个匣子,没边没缝,在场的人你看看我看看,都不知道怎么开。 没办法,当朱海清用工具劈开匣子后,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只见里面就两件东西,一件是油皮纸包着的画,一个是牛皮纸包着的一张张纸条。 这时,有的人好奇涌了上来,这才发现,里面存的竟是当年她帮李运昌突围的线路图,还有近百张八路军借粮的欠条。 前后一算,粮约有7000石之余。 在当时抗战时期,7000石粮食,对于一个普通家庭,那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原来,在当时,朱家总是接济八路军,还帮着筹集粮食,而八路军秉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每次都打了欠条。 其实,在建国后,八路军也一直没有忘掉这件事,1951年曾主动发出告示,但张翠屏却始终没有兑换。 多么朴实的大嫂啊!甘愿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兑换,身份一定会被证实。 而对于李运昌本人,自当年与张翠屏失联以后,他也从未停止寻找张翠屏一家,因为这其中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恩情,更是与我党那不可分割的情感。 可是,等他经过千难万险,千百种渠道,通过“冰儿”一个印象找到他们时,这时的“麻利嫂”已经过世20年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这两家断隔几十年的感情又一次交织在一起,李海清每年都去看望李运昌,而他也会带回柴鸡蛋、铁山楂等土特产,他们也早像爷俩一样,成了彼此的亲人。 2007年,在建军80周年之际,张翠屏被评为“河北省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 张翠屏,多么朴实的大嫂,她为抗战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英雄虽然不在,但张翠屏的故事却始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也提醒着青年一代: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平凡人,在书写着不凡,在成就着伟大。 参考:“麻利嫂”的传奇人生-知网
1982年,河北1老人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黑匣子,当大家都以为是传家宝时,打开后
麒阁史观
2025-02-02 23:53: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