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尘世羁縻中寻心灵归舟——再读苏轼《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这阕《临江仙》,宛如穿越千年的黄钟大吕,奏响了一曲关于人生、自由与超脱的绝响。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表面上是醉归的生活片段,实则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灵魂深处的挣扎。 上阕勾勒出一幅醉后夜归图,“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鼾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于东坡夜饮,醒而复醉,醉意朦胧中归家,已是夜半时分。家童鼾声如雷,敲门不应,他却不恼不怒,悠然倚杖,静听江水滔滔。这“倚杖听江声”堪称神来之笔,在这夜深人静之际,万籁俱寂,唯有江水奔腾不息。苏轼听的不仅仅是江水的声音,更是宇宙的永恒律动,是自然的宏大交响。这一细节,将他的旷达超脱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敲不开家门),他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处之,不纠结、不抱怨,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下阕则是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叩问,“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长恨此身非我有”,短短七字,道尽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哀。人在世间,往往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身不由己。正如庄子所言:“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人们在世俗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忙碌奔波,却迷失了自我。苏轼在46岁的人生节点上,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对过往人生的深刻反思。他渴望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驾舟泛于五湖之上,“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追寻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泛舟江湖,得以善终。苏轼对范蠡的向往,正是他对自由和本真的向往。 然而,苏轼最终并未真的离去,他依旧在尘世中继续前行。这就如同我们现代人,虽常常在疲惫与迷茫中渴望逃离忙碌的生活,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但又被家庭、责任、社会期望等各种羁绊所束缚,难以真正割舍。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未能实现“江海寄余生”的理想,但他在困境中寻求精神突围的努力,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将一腔悲愤与豪情倾注于诗词之中,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诗词,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苦难的抗争,是对人生的礼赞。 苏轼的《临江仙》,是一首人生的悲歌,更是一首奋进的战歌。它让我们明白,生活虽充满无奈与苦难,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精神的世界里追求自由与超脱。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当我们被功名利禄压得喘不过气时,不妨读一读苏轼的词,从他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于尘世羁縻中寻得心灵的归舟,在精神的江海中,寄放我们的余生。读诗人的诗 分享喜欢的诗文 那些诗
于尘世羁縻中寻心灵归舟——再读苏轼《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
皓轩情感文案
2025-02-02 11:48: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