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开篇便

皓轩情感文案 2025-01-14 08:27:33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随性自在的夜饮图。苏轼被贬黄州,居于东坡,此时的他政治上失意,生活也颇为困窘。然而,他却能在这样的境遇中,于夜晚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醒复醉”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绪。或许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或许是在微醺与沉醉间寻找心灵的慰藉。归来时已近三更,家童酣睡,敲门不应,他没有愤怒,没有急躁,而是“倚杖听江声”。这一细节刻画堪称神来之笔,江声滔滔,逝者如斯,在这宁静的夜晚,苏轼仿佛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倾听着宇宙的声音,思考着人生的真谛。此时的他,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片刻的宁静之中。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苏轼在这江声中,似乎达到了一种超越自我、忘却功名的境界。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词直抒胸臆,将苏轼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身非我有”,在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一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将他击倒,仕途的坎坷、政敌的迫害,让他深感身不由己。就像屈原在《离骚》中所感慨的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苏轼虽也有坚定的信念,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发出“何时忘却营营”的喟叹。他渴望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忘却尘世的纷扰,寻找真正的自我。这种对自由和本真的追求,与魏晋时期名士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对传统束缚的一种反抗。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的结尾描绘出一幅静谧而悠远的画面。夜将尽,风渐息,江面平静如镜。苏轼想象着自己驾着一叶扁舟,驶向茫茫江海,从此在山水之间度过余生。这是一种多么潇洒、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但这真的只是他的幻想吗?亦或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渴望?在苏轼的人生中,他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他既有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又有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超脱淡然。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其实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他深知人生的无奈与无常,却依然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就如同禅宗所倡导的“平常心是道”,苏轼在这平凡的生活中,悟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他人生的写照。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苏轼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态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名利前淡泊洒脱的苏轼。他的词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他那逸怀浩气,给我们以无尽的启示和力量。#诗词推荐#

0 阅读:0
皓轩情感文案

皓轩情感文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