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最早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 “公知”一词

俊哲的趣事 2025-02-01 23:26:48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最早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 “公知”一词在中国的正式使用是在2004年。当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与使用这一概念。认定“公知”的标准为: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中国的公知遍布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电视频道与网络平台。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大事与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突发性问题等领域的研究与探讨,对国家建言,为社会进言,受到国家的重视与肯定,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社会各个阶层与各个群体,都有好中差之分,公知这个群体也不例外。公知中的绝大多数人,体现了高知与高端,代表了正义与正能量。可是,也有个别人发表错误的认知与言论,对公众产生误导,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近年来“极左分子”放大个别公知的错误认知与言论,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公知这个群体,对公知群起而攻之,进行抹黑与诋毁。现如今,公知已经被“极左分子”彻底污名化,“公知”俨然成为“公敌”。 最为典型的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厉以宁是“极左分子”眼中的头号公知。去年年初他去世后,尸骨未寒,“极左分子”就在网络平台上对他发起鞭尸般“批斗”运动,侮辱、诋毁与谩骂厉以宁的言论铺天盖地,像是回到大字报满天飞的“文革”时代。 中国另一个知名公知何祚庥院士由于旗帜鲜明揭露与批判了司马南的“极左思想”与“文革思维”,“极左分子”将攻击、抹黑与诋毁矛头转向这个老人,网上侮辱、诋毁与谩骂何祚庥老人的言论不绝于耳,铺天盖地。 知名媒体人胡锡进和李莉等一些专家学者也被“极左分子”认定为“公知”,经常受到“极左分子”的冷嘲热讽与诋毁贬低。 目前,“极左分子”在中国网络平台上甚嚣尘上,肆无忌惮,非常令人担忧,也发人深思。中国社会将何去何从?中国会不会重演“文革”的历史悲剧?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关注、去思考。

0 阅读:0
俊哲的趣事

俊哲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