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题是反思、揭露与批判前三十年出现

俊哲的趣事 2025-01-25 16:25:11

“伤痕文学”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题是反思、揭露与批判前三十年出现的“左倾思想”错误历史。比较知名的作品有《芙蓉镇》、《班主任》、《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许茂和他的女儿》、《灵与肉》(改编的电影为《牧马人》)等。 前天,在今日头条网站上偶然看到一部电影《花开花落》,这部电影是根据著名作家浩然(原名梁金广)的小说《山水情》改编而成。这部电影和浩然的这部小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我很好奇,点击后开始观看。 我原以为,这应该是一部反映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电影。但是,观看后,让我非常意外与吃惊,这部电影原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伤痕文学”作品。 浩然的这部小说创作于1979年,改编的这部电影创作于1980年。这部作品描写一个所谓有着“地主出身尾巴”(生父是地主)的青年罗小山,为了摆脱当年“成分论”的精神枷锁,辞别养父,搬到另外一个村庄去居住,寻求新的生活与爱情。罗小山先后与富农分子的女儿、贫下中农兼村支书的女儿产生了感情瓜葛。但是,由于有“地主出身的尾巴”,罗小山仍未能摆脱困境,经历了种种苦难与折磨,最后在爱情生活上无果而终。 作品还揭露了当年一个女造反派恩将仇报的狰狞面目与丑恶嘴脸。罗小山将这个女造反派从洪水中救出后,这个女造反派不仅不感谢罗小山,反而指责罗小山救她是有“险恶的政治用心”,并与村支书一起,反对罗小山与村支书的女儿谈恋爱。 浩然这部作品批判与揭露了当年“左倾思想”的“唯成份论”造成的危害与恶果,批判与揭露了当年造反派的罪恶与荒唐行径。这是一部反思与批判当年“左倾思想”错误、地地道道与标标准准的“伤痕文学”作品。 看完这部电影,联想到当代“极左分子”最近几年对莫言的“批斗”活动,让我哑然失笑。 浩然是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红大紫的作家,创作有《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反映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先后被改编为连环画与电影,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年的“极左分子”将他树立为“革命文艺家”的典范。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当代的“极左分子”依然将浩然视为“革命文艺的旗帜”和顶礼膜拜的偶像。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极左分子”发起的“批斗”莫言及其作品活动中,一些“极左分子”屡屡搬出浩然与莫言进行“阶级”对比和分析。 在这些“极左分子”眼中,浩然俨然是“光辉”与“正能量”的代表,莫言是“黑暗”与“丑恶”的代表。浩然是“歌颂激情燃烧的岁月”,莫言是“抹黑前三十年”。莫言的作品属于“伤痕文学”,而“伤痕文学”就是“反动文学”、“殖民文学”与“反党反社会主义文学”。 现在,看过浩然这部“伤痕文学”作品,这些“极左分子”会如何面对浩然?如何面对莫言?一些“极左分子”会不会气到吐血与发疯?会不会反戈一击,开始“批斗”浩然“没有阶级立场”、“抹黑前三十年”与“反动透顶”? 尤其是那个经常对小说与电影等文学作品说三道四、用“意识形态的斗争”意识分析文学作品的郭松民,会不会气到口吐白沫与翻白眼的地步。 我真的不得而知。

0 阅读:0
俊哲的趣事

俊哲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