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明成祖朱棣在检查囚犯名单时,突然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他眉头一皱,然后意味深长地问道:“解缙还活着呢?”一旁的纪纲吓得支支吾吾,回到监狱后立马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把他埋进了雪堆。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水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解子元曾在元朝时任安福州判官,父亲早年也曾被朱元璋召见,但谢绝了做官的机会。 解缙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5岁时,他已经能写出好诗,12岁就通晓四书五经,成了当地有名的神童。 15岁那年,他参加乡试获得解元,之后又考取进士,成绩骄人。洪武十五年,28岁的解缙被选入文渊阁,协助编修《永乐大典》,成为朱元璋身边的红人。 编纂《永乐大典》的过程极其艰巨。这部巨著汇集了宋元以来所有的典籍,包罗万象。为了编撰此书,解缙和其他学者昼夜不停地工作,历时五年才修成。 解缙编撰的《永乐大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给他带来了崇高的地位。朱元璋对他赞赏有加,说"我不能一天没有天下,天下不能一天没有解缙"。 可惜解缙为人耿直刚正,不懂得见风使舵。他常常直言不讳,批评朝政,导致群臣对他非常不满。 一些大臣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渐渐地,解缙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宠爱,正如那句话所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缙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傲慢和得罪人的个性,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政治斗争的漩涡正悄然向他逼近。 解缙虽是朱棣的红人,但他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却和朱棣产生了分歧。朱棣有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底传位给谁。 当时很多大臣觉得朱高煦更合适,毕竟是他辅佐朱棣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解缙却偏偏支持朱高炽,他认为朱高炽是嫡长子,而且为人仁孝,更受百姓爱戴。 解缙把自己的想法坦率地告诉了朱棣,还特意提到朱高炽的儿子也很出色,暗示可以传位给皇孙。朱棣听了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朱棣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高炽,但这件事却让朱高煦记恨上了解缙。朱高煦觉得解缙坏了自己的好事,就处处跟他过不去。 朱棣当皇帝后依然耿耿于怀,总想着要打下南蛮,一雪前耻。但解缙劝他不要贸然出兵,认为国力还不够强大。 解缙的反对让朱棣很是恼火。同时,解缙又一再上奏称朱高煦的待遇太高,影响了太子的地位。朱棣更是怒不可遏,斥责解缙离间骨肉。 解缙失去了朱棣的宠信。朱高煦又落井下石,诬陷解缙泄露宫廷秘事。朱棣勃然大怒,将解缙贬为广西参议。 解缙刚踏上贬谪的路,又有人弹劾他"怨望"。朱棣二话不说,直接把他发配到更远的交趾。从此,解缙在外漂泊,再无回京的机会。 几年后,解缙好不容易回京述职。谁知道朱棣正带兵北征,不在京城。眼看见不到皇帝,解缙就去拜见了太子朱高炽。 朱高煦抓住机会,马上告御状,说解缙擅自觐见太子,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朱棣闻讯,勒令把解缙关进大牢,还下令严刑拷打,发泄心中的怒火。 解缙被打入大牢,在里面忍受煎熬,一蹶不振。五年后的一天,朱棣在批阅奏章时,无意中瞥见了一份囚犯名单,赫然看到解缙的名字赫然在列。 朱棣心里咯噔一下,脸色骤然阴沉下来。他抬头问身旁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解缙那家伙,怎么还活着?" 纪纲见皇帝发怒,吓得浑身发抖,连声称是。他哪敢多嘴,领旨退下后飞快地往大牢跑去。 来到牢房,纪纲吩咐狱卒用美酒把解缙灌得酩酊大醉。喝醉酒的解缙迷迷瞪瞪,早已失去知觉,任凭狱卒摆布。 纪纲下令把烂醉如泥的解缙拖到了雪地里。外面雪花飘飘,寒风凛冽,夜色越发深沉,衬得雪地格外冷清。 狱卒把解缙丢进雪堆,任其在风雪中冻僵。喝得酩酊大醉的解缙感受不到丝毫寒冷,只是沉沉地睡去,再没有醒来。 第二天,大牢的狱卒才"发现"了被埋在雪里的解缙。这位曾经位极人臣的大学士,如今只剩一具冰冷的尸体,再无半点尊严。 消息传到朱棣耳中,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声"知道了",连眉头都没有多皱一下。对他来说,解缙不过是一枚弃子,不听话就得付出代价。
1415年,明成祖朱棣在检查囚犯名单时,突然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他眉头一皱,然后意
熹然说历史
2025-02-01 20:07:16
0
阅读: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