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阳理论中,大自然的天地是阴阳,这个阴阳就是由一生的二第二章 神农升降药法第

飞翔说健康 2025-01-30 11:45:24

在阴阳理论中,大自然的天地是阴阳,这个阴阳就是由一生的二



第二章 神农升降药法

第一节 人体的升降

在阴阳理论中,大自然的天地是阴阳,“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即天为阳,地为阴。这个阴阳就是由一生的二。阴阳是“变化之父母”,“变化”就是由阴阳所生,天地的阴阳所生的变化,就是升降,表现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属阴,其运动方向是上升,天气属阳,其运动方向是下降。这个升降,就是阴阳所生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由阴阳这个二所生的三。有了阴阳及其升降的变化,就是由二生了三,有了这个三,就可以生万物,就是天地也有了生命。

需要说明的是,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所以说是“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地气属阴,而自然界表现为地气上升,就是阴上升,而实际上地气上升而形成云的动力是来自天气的蒸腾;天气属阳,自然界表现为天气下降,实际上天气下降而形成雨的动力却是来自大地的“吸引”。也就是说,是阳导致了上升,而升的却是阴;阴导致了下降,而降的却是阳。在自然界中,阳的性质是上升,但上升的物质却是阴;阴的性质是下降,但降物质却是阳。因此,“阴升阳降”与“阳升阴降”这两种说法都对,只是认识的出发点不同而已。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道”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自然界的“大地蒸腾”“天上下雨”。

天地阴阳的升降出现问题,天地也会“患病”,但这些“患病”却不会导致天地“死亡”,这是由于天地自我调节的能力比较强,不用过于干预,就能自我恢复平衡,所以能够天长地久。比如,天气过于蒸腾,就会导致大地更热而水分过于蒸发,大地就会出现干裂的病态,但是,更多的水分从地气上升而变成云,就会更多地遮挡太阳,兼以大地对更多的云的“吸引”,形成更多的雨,从而自行恢复了阴阳升降的平衡。如果大地过于“吸引”,使得更多的天气下降成雨,则大地就会出现阴冷潮湿的病态,但是,更多的水分从天气下降成雨,则遮挡太阳的云自然减少,更多的阳光普照大地,自然蒸腾水湿而改善阴冷潮湿的状态,从而恢复阴阳升降的平衡。

人体内的阳是气,阴是形,气就是能量,形就是形体,如果人只有能量和形体,还仅是有了阴阳的二,仍不足以构成鲜活的生命,还需要一个由气和形所生的变化,这变化就是由二生的三,人才有了生命。气和形所生的变化,就是能量和形体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和天地一样,也是以升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自然中的人就是一个小天地,也是由阴、阳及阴阳的升降变化三者构成。人和天地自然一样,人体的升降变化也会出现问题,所以人也会患病。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要远远短于天地的生命,就是因为人体的阴阳升降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要远远低于天地。人体的阴阳升降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的干预,来帮助人体重新恢复阴阳升降的平衡,但如果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药物的干预也无能为力。所以,人的生命与天地相比,是短暂的。

人体的阴阳是如何升降变化的呢?

自然界中,古人用“水”作为代表来表现天地阴阳的变化,涉及人体,我们用“气”来表述人体阴阳的变化。古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意思是,生理情况下,在清阳的作用下,气可以“出上窍”,提示运动的方向是向上,还可以“发腠理”“实四肢”,提示运动的方向是上升向外;在浊阴的作用下,气也可以“出下窍”,提示气的运动方向是下行,还可以“走五脏”“归六腑”,提示运动的方向是向内。因此,人体阴阳的运动方式,就是上升向外的升发和下行向内的敛降,也就是阴阳的升降。

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同,没有阴阳的升降变化,则只有二,没有三,就无法生万物,万物当中自然也包括人,人就无法生存,生命自然终止。但阴阳升降得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表现为阴阳升降的病理状态,这时的人就是患病的状态,就可以应用中药来帮助人体调节阴阳的升降。

第二节 中药的升降

中药是如何实现升降人体的阴阳的呢?我们先来认识药物的升降。

从阴阳理论来讲,来自大自然的中药,自然也具有自然界万物的共性,即都有阴阳属...

从性质的角度,阳主升,阴主降,那么,具体到药物是“阳为气,阴为味”,即总体上说,药物的气主升,药物的味主降。

药物的气,就是动性、能量,属于阳。仅从气的角度考量,气的多少,古人以按照热、温、凉、寒依次递减的方式来表述程度。相对来说,热的药,气就多,动的能量就多,升的力量就大;寒的药,气就少,动的能量就少,升的力量就小。每一味中药的气有多有少,所以古人说“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药物的味,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方面,与药物的气相比,味总体属于阴。对于人体来说,阳为气,阴为形;对于药物来说,阳为气,而阴为味。因此,味与形对应,均属于阴。总体理论上说,气主升,味主降,所以古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不过,中药的味也分阴阳,具体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因此,仅从中药的味来考量,辛、甘、淡味药属于阳,可以升气;酸、苦、咸属于阴,可以降气。其中,辛味药的作用,被古人称为发散,发散属于上升向外的作用方向,自然属于升法,可以升气;酸味、苦味、咸味的作用,被古人称为涌泄,涌泄属于下行向内的作用方向,自然属于降法,可以降气。

甘味药重在补益,古人将甘味药与辛味药并称为具有发散作用的阳药,实际功能虽归属于升法,但并没有什么发散的作用。当然,如果是辛味药和甘味药配伍,则全方具有发散的作用。总体上说,甘味药物主要用于补益,甘温的药物主升,甘寒的药物主降。

其中不太容易理解的是淡味药,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咸味的作用是涌泄,属于敛降的治法,自然属阴,淡味药与咸味药相对,自然属于升法的阳性药。每一味中药的味也是有多有少,被古人称为味的厚薄。味厚薄的不同,是这味中药通过味来发挥治疗作用的程度的考量,所以古人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厚则泄,薄则通”。与咸味药相对,咸味药就属于“味厚者为阴”,淡味药就属于“薄为阴之阳”;咸味药的作用属于“味厚则泄”,而淡味药就属于“薄则通”。

淡味药的具体作用是渗泄,李东垣认为“气之薄者渗泄,甘淡平凉是也,渗谓小汗,泄谓利小便也”,并明确指出“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张子和也认为“渗...

第三节 正邪交争与升降

第四节 一味中药只有一个功效

第五节 经方的升降

0 阅读:9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