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 1.现象学的背景 20世

长江有大中 2025-01-30 01:21:59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 1.现象学的背景 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已经得到了经验意义上的证明。 不过,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作为一个先验层面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经验的问题交付给科学,先验的问题交付给哲学。 人的认识如何从个别跨越到一般,认识’能够切中认识的对象,这些问题都有待哲学进行考察。 2.面向事物本身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现象学的态度是面向事物本身。 人们或许会认为,一切科学也都在面向事物本身,其实不然。 科学只不过满足于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因果联系只是一种外在的、表面化的事物属性,因为它建立在把事物理解为“被机械地放置于世界之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把事物理解为“本源性地连带着世界一道存在”的基础之上。 所以,科学对事物的理解是有局限的,它仅仅划过了事物的表面。而现象学,则试图面向事物本身,走近事物本身。 3.意向性 那么,如何做到“面向事物本身”呢? 现象学认为,这需要用到还原和直观的方法。现象学将人们已有的关于世界的超越性⁺认识(关于经验世界的认识,如科学知识)进行悬置,最终直观到拥有绝对的自身被给予性(即明见性)的内容。 这种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实项的内在(尚未对象化的感性素材,如对“红”的感觉) 意向活动(“红”的感觉所具有的意向性的体现) 意向对象 (如“红”的概念)。 这三者,表明意识是具有意向性的,即意识一定是关于某事物的意识,如“红”的感觉一定会指向“红”的概念,个别性的感觉一定会指向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对于一般性的意向,不是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的,而是先天的、自明的,是意识之所以成为意识的本质规定。 至于我们所熟知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活动,反倒要以意向性为基础才能得到理解。 如此一来,由个别向一般的“神秘的”跨越就得到了初步澄清。 4.境域 不过,仅仅揭示意向性是不够的,与意向性一道得到揭示的是境域(Horizon)。意向性归根到底是境域式的意向性,境域归根到底也是意向性构造的境域。 概括而言,境域具有以下四种效应:预持、滞留、回旋、聚焦。 以对“红”的认识为例:我们在获得关于“红”的纯粹感性素材时,已经预持了关于“红”与之前已认识的其它颜色的区别,预持了对于“红”的概念的模糊把握; 在认识的过程中,这种“红”的感觉在意识中滞留和扩散; 滞留与预持相互交融、回旋共鸣,逐渐生发意义; 这种循环回荡的生发过程,最终实现了意识的聚焦,实现了对于“红”的概念的意向活动的充实和完成,达成了对“红”的认识。 总之,任何层次的意识(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都具有意向性(有待充实的或已然充实的),任何意向性也都以境域的形式进行生发,而不是被僵死地作为一个现成属性粘贴在意识的表面。 这样,我们就在先验的意义上解决了认识的可能性的问题。 5.现象学的价值 现象学作为一种态度和方法,不仅仅可以用在认识论的问题上,还可以用在更为广阔的领域。 例如,在对文本的解释过程中,就存在着现象学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 解释者与有待解释的文本并非处于对立的地位,而是共处于同一个源发的境域中。解释者总带着某种先行领会(即预持)走进文本,而文本也塑造着解释者的目光和成果,由此形成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进行得越彻底,对文本的解释也就越透彻。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避免这个循环(事实上也无可避免),而是让这个循环进行得尽可能彻底而有时代感、有诗意。 现象学的诞生虽然已逾百年,但是它的生命力却远远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它在眼下的时代依然具有广阔的、有待开发的应用空间,因此它的存在也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象学能够以先验哲学的锐利眼光,突破科学思维的垄断,从而还原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原出世界的源发性的境域感,帮助对现代日常生活世界进行解构和重构。 哲学是对存在的发问,是对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的反思和审视,哲学所宣泄的是人作为存在者的本能,而现象学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哲学活动。 现象学实现了思、史、诗的高度融合,现象学是哲学应有的模样,现象学是属于未来的。

0 阅读:7

评论列表

ab3721a

ab3721a

4
2025-01-30 12:10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波力。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宇宙有平衡法则

长江有大中

长江有大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