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贺子珍临终前,提出欲安葬于北京,邓公得知后连下两道命令。 贺子珍出生在湖南,原名桂圆,后来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自珍”,寓意着要自重自爱。当她与毛泽东结婚后,她曾请他为自己取个新名字,毛泽东却说:“自珍这个名字就很好。” 于是,她继续使用这个名字,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贺子珍在书写名字时不小心写成了“子珍”,这个名字便沿用了下来。 贺子珍年轻时便以出众的容貌和温婉的气质著称,被称为“永新一枝花”。她身形纤细,皮肤白皙,气色红润,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佳人。然而,战争的硝烟并未因她的美丽而有所减轻。 1930年春,贺子珍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毛金花,由于部队转移,毛金花被寄养在福建龙岩一户鞋匠家中。然而,红军的行程变动,让毛金花与母亲分离,直到两年后部队返回龙岩时,孩子已经不在。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按照规定,无法随军行动的婴儿会被留给当地的乡亲抚养,毛金花也未能与父母一同上路。 此时,贺子珍怀孕五个月,她的第二个孩子——毛岸红,也被交给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和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抚养。贺子珍虽然怀着身孕,却依然与毛泽东一起投身于艰苦的行军之中。 在长征途中,贺子珍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1935年4月,红军遭遇敌机轰炸时,贺子珍毫不犹豫地冲向受伤的钟赤兵,将他拖到安全地点。 她不仅成功救助了钟赤兵,自己却因此受了重伤,17块弹片嵌入她的身体,医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只能手工取出其中一些,贺子珍痛苦不堪,但她始终咬紧牙关,未发一声痛苦的叫喊。 到了1936年,贺子珍在延安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毛娇娇。当时,毛泽东与几位女战友一同前来探望,战友们对小婴儿的喜爱令贺子珍心情复杂。虽然婴儿的到来给她带来一些慰藉,贺子珍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母性光辉,她的心思更多地集中在工作和革命事业上。 在长征的艰苦岁月中,贺子珍与毛泽东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张。随着毛泽东与其他女性的频繁接触,贺子珍的孤独感愈加强烈。她的倔强性格让她难以接受毛泽东的变化,内心的误会不断累积。 一次,因毛泽东与一名女记者的幽默言谈,贺子珍与那名记者发生争执,随后毛泽东对贺子珍进行了严厉的训斥。 此时,贺子珍因孕吐等问题,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离开延安,前往上海取出体内的弹片。毛泽东出于对她的关心和深情,曾数次劝她留下。 然而,贺子珍的固执性格让她决定继续自己的道路,并转向了西安,最终定下去苏联治疗的决心。毛泽东无奈,只得在电报中再三劝告,但贺子珍并未回头,甚至在信中留下了诀别的言辞。 尽管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婚姻在政治和个人的原因下终告分离,但两人之间的情感从未完全断裂。贺子珍对毛泽东的情感深沉,毛泽东也时常在不同场合表达对她的牵挂。 特别是在她选择前往苏联后,毛泽东写信给予她深情的劝说,并始终关注她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尽管她未能返回延安,毛泽东依旧不断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 贺子珍的离开并非简单的身体上的告别,更是一段情感的割舍。她曾多次表示自己一生只爱过毛泽东,再也不会有第二次的爱情。她的固执和刚强,甚至让她在与毛泽东分离之后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1959年,毛泽东借庐山会议之机安排了与贺子珍的再会。时光荏苒,已是22年后的相见。两人眼中的泪水,无声地表达了多年的思念。但这次重逢仅持续了短短一小时,第二天,毛泽东便因事务离开。这一别,成了两人长久的告别。 在毛泽东去世后,贺子珍在上海默默祭奠他。她将毛泽东的遗像挂在墙上,悄然流泪,向他深深鞠躬。1984年,贺子珍去世,享年75岁。她临终时,曾表达希望能葬于北京,以便靠近毛泽东。 这一愿望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难以立即得到回应,但最终,这一请求经过层层转达,最终落到了邓小平手中。邓小平对此做出了迅速决策,指示将贺子珍的骨灰安置在特定的地方,并要求中央领导人给予她适当的尊重。 1984年4月25日,贺子珍的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邓小平、陈云、邓颖超等领导人亲自送上花圈,向她表达敬意。告别仪式结束后,贺子珍的骨灰在李敏和家人的陪同下,被送往北京。 参考资料:高志中编. 《向党旗宣誓 老一辈革命家入党故事》 2010
84年贺子珍临终前,提出欲安葬于北京,邓公得知后连下两道命令。 贺子珍出生在湖南
历史有小狼
2025-01-26 16:33: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