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9日,95名苏联军人成建制来到北京。他们是苏联派来的地空导弹部队,来华任务是对刚刚成立的中国地空导弹部队进行教学,随同而来的还有中国购买的C-75(萨姆-2)地空导弹。这次苏联军人的学生,是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教导队第二营”,培训时间三个月。 按照协议,苏军只教一个中国营,此后由这个营负责培训其他作战部队。但为了能让更多的干部直接向苏军学技术,中方提出,让驻扎在北京的地空导弹第二营,连以上干部也参加旁听。苏方也愿意更多的中国军人掌握技术,于是欣然同意让旁听生加入。但他们有一个条件:苏军只负责“教导队”的学习成绩,对“地空导弹二营”的旁听生成绩不负责;教学时,苏军承诺会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旁听生的考试也会认真执行。 有一说一,不吹不黑,五十年代苏联人对中国的帮助,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真诚的。 中国当时从苏联一共只买了五套C-75,配弹36发。计划是用其中三套,装备三个营的作战部队;其余两套,一套用于科研,一套用于训练。首批部队成立的大致时间线是:1958年6月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正式在北京清河镇成立,组建了地空导弹第一营,营长张建华,政委张思聪。1958年11月20日,地空导弹第二营成立。不久,南京军区空军组建的地空导弹第三营也成立。以上,就是中国地空导弹最早的三个作战营。 在成立之后的10多年中,他们一直被称为“543部队”,这是从引进苏联导弹的保密代号延续而来。中国引进的P-2地地导弹代号为541,C-2岸舰导弹代号为542,C-75地空导弹代号为543, K-5m空空导弹代号为545。所以,地空导弹部也被称为“543部队”。 五十年代,萨姆-2是比较先进的武器,中国采购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据当年的干部回忆,一枚导弹的价格相当于一架米格-15战斗机,高达百万元。因为贵,所以在部队成军后的接装考核时,每个营也只能打一发。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前,地空导弹部队执行对北京的空中防卫任务,这时五个营加起来只有备弹22发。当时不只是担心国民党的空中侦察,还担心他们高空突袭,按萨姆-2的标准作战流程,一次拦截通常要发射2-3枚导弹。这个消耗量的话,22发备弹就显得捉襟见肘。后经周恩来特批,在国庆前的9月20日,从苏联紧急购买了26发导弹运到北京,才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改变导弹数量太少的窘迫,1960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了以一机部和国防部五院协同的、对C-75导弹的仿制工作,苏联同意给予全面支持。 但1960年8月,苏联专家就全部撤走,仿制陷入困境。 1961年2月,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认真熟悉、消化了苏联提供的工艺图纸基础上,开始对导弹的总体控制系统、制导站等47项关键系统进行“反向设计”,初步搞清了苏联导弹的参数选择、气动布局强度、计算以及各分系统设计等关键问题。 1962年9月,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委调整、加强了总设计师队伍,从三机部调了少数人员到五院总设计室联合办公,此后仿制工作全面铺开。据公开资料显示,导弹的设备及综合测试车由112厂、410厂、119厂、123厂、474厂、719厂、743厂和245厂等单位仿制,总装由112厂承担;制导站由786厂,761厂,784厂,785厂和764厂等单位仿制,总装厂为786厂。此外地面设备由447厂、307厂、547厂、247厂、256厂等单位负责。 1963年4月,模型弹仿制完成;6月进行了2发飞行实验,成功。 1964年5月,进行了制导站校飞试验,战斗弹击落雷达伞靶。 1964年6月,以米格15型靶机为目标,进行战斗弹试验,发射2发,战斗部未起爆。 改进引信后,1964年9月26日重新试验,击落米格15型靶机。 1964年10月6日,导弹再次成功命中中高空模拟目标。 1964年12月10日,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初步定型”,国产C-75命名为“红旗1号”。 在实战中,红旗1号虽然击落了敌高空侦察机,但也暴露出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 1965年4月,“红旗2号”导弹正式立项。
1958年11月29日,95名苏联军人成建制来到北京。他们是苏联派来的地空导弹部
今晚历史
2025-01-26 12:53:47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