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在任何重大决策中,干部的选用对最终成败至关重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选择“谁来打”不仅仅是一个用人问题,更关乎战争是否能够胜利。无论是选择主要指挥员,建立指挥机构,还是挑选作战部队,毛泽东都极为慎重,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 在决定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毛泽东早有充分的考虑,但究竟由谁来挂帅指挥,确实让他思虑良久。最初,毛泽东想到的是粟裕,但当时粟裕因病正在调养,身体状况并不允许他马上担任这一重要职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变化迅速,毛泽东最终决定选择彭德怀来担任这一重任。 1950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支持朝鲜抵抗美国的侵略,并通过印度政府向美英政府表明,中国绝不会对朝鲜的困境视而不见。10月5日,中央在颐年堂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应对美军的威胁。会上,彭德怀发表了激烈的言辞,强调出兵朝鲜是必要的。他认为如果不及时行动,战争的胜利将被推迟,而美军可能随时借口侵略台湾或侵占鸭绿江边的土地,威胁中国安全。 与此同时,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却对中国出兵心存轻视,他认为中国军队根本不可能出兵,加之朝鲜人民军的抵抗力量大幅减弱,便毫无顾忌地指挥美军继续向鸭绿江推进。10月17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第八、第十集团军向北推进,并在空军和炮兵的支持下,开始围攻平壤。此时,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因暂时的军事胜利而洋洋得意,忽视了中国可能做出的反应。毛泽东抓住了美军对中国军队的错误判断,决定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 1951年1月的一天,朝鲜战场上飘着鹅毛大雪。彭德怀司令员正在指挥部翻阅最新送来的战报,神情凝重。就在几分钟前,一份来自毛主席的电报,让这位向来沉稳的老将军眼前一亮。电报中的八个字"放弃支援,以攻代守"。 当时,志愿军主力部队在上甘岭地区遭遇美军重兵围堵,情势危急。美军调集了大量精锐部队,配备了先进的火力系统,企图一举歼灭这支志愿军主力。他们占据了制高点,构筑了多重火力网,妄图将这十万将士困死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更为棘手的是,志愿军的补给线已经被切断。这种被"包饺子"式的围困,让整个战局陷入了被动。 毛主席的命令传到前线时,很多将领一时难以理解。在当前的危急关头,放弃支援似乎意味着要放弃被困的战友。然而彭德怀在接到这个命令的瞬间就领会了其中的战略意图。如果说美军的包围是一个巨大的"饺子",那么最有效的突围方式不是硬闯"饺子皮",而是要让"饺子"从内部瓦解。 彭德怀立即调整作战部署。首先,他命令被围部队就地构筑防御工事,将大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接着指示第63军从美军防线的薄弱侧翼发起突然袭击。他们采取小规模、多批次的突袭方式,专门袭扰美军的后勤补给线和指挥系统。就在美军疲于应付后方威胁的时候,被围困的志愿军部队抓住战机,分批展开突围行动。 初战的胜利对于志愿军而言至关重要,因为第一仗的胜败将直接决定志愿军是否能够在朝鲜站稳脚跟。毛泽东深知这一点,在战争初期,他过着异常紧张的生活,每天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他不断批阅大量材料,前方的电报和情报接连不断,毛泽东凭借对局势的敏锐洞察,迅速做出决策,指导前方作战。在当时,毛泽东已经57岁,尽管如此,他依然精力充沛,能够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 1950年10月21日凌晨2时30分,毛泽东通过电报向彭德怀等人下达了第一次战役的部署。他准确判断出麦克阿瑟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认为美军未料到中国志愿军会参与战斗,因此大胆分兵两路前进。毛泽东意识到,这正是争取首场胜利的绝好机会,也是改变朝鲜战局的关键时刻。10月25日,志愿军第四十军通过采取“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术,成功歼灭了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营。随后,志愿军经过13个昼夜的艰苦作战,歼敌1.5万余人,并重创了号称“王牌军”的美军第一骑兵师一个团,打击了“王牌军”的威风。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连续取得了两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朝鲜党政军民的士气,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士气也因此大振。然而,在美国白宫,形势则截然不同。麦克阿瑟的错误判断使得美国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愚蠢事件。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朝鲜局势的发展已使世界面临严重危机。 在指挥部的选址上,毛泽东也格外重视安全。志愿军总部最终设在平安北道朔州郡的一处隐蔽山沟中,由彭德怀亲自选定。1950年11月24日,毛泽东特意在发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提醒他,要特别关注指挥部的安全,切不可大意,尤其是在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的情况下,要做好应对准备。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运赛过去
2025-01-25 20:29:10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