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顾昌华曾作为毛主席的警卫战士,亲眼目睹了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简单生活和工作环境。他回忆道,毛主席的居住环境非常简陋。主席住的窑洞既是办公室也是卧室,睡的是一张木板床,屋内只有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旧椅子。洗脸用的是一个普通的瓷盆,洗衣和洗澡则用木盆。墙上还挖了许多小洞,作为书架使用。 在杨家岭的院子里,主席有一个葡萄架,葡萄架下放着一张用旧砖支起来的石板桌,桌周围几块石头用作凳子。毛主席有时工作太累,便会在葡萄架下稍微休息片刻,若是身体不舒服,便在那里晒太阳几分钟。 在那个时代,毛主席的生活用品非常简陋。主席使用的煤油灯是由罐头盒或玻璃瓶制作而成的。纸张在边区非常紧缺,办公用纸甚至是用马莲草手工制作的。毛主席办公时常常用铅笔先在纸上写,再用蘸水笔写最后用毛笔完成。为了节省纸张,主席有时会在信件的空白处继续写批示,信封也是用旧报纸糊成的。蘸水笔的笔尖是用竹子削制的,笔杆则用牛筋树条做成。 1940年5月,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陕甘宁边区的抗战军民。在陈嘉庚访问杨家岭时,毛泽东亲自从自己劳作的菜地里摘取青菜,招待他吃了一顿朴素的饭。当时,院子里有一张没有油漆的小方桌,桌子矮小,四周摆着几把小凳子,桌上铺着一张报纸。 毛泽东回窑时,风把报纸吹跑了。餐桌上只有青菜、咸萝卜干和一碗鸡汤。毛泽东告诉陈嘉庚:“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意送来的,母鸡正在下蛋,她儿子生病,她舍不得杀。” 1937年的延安,正值中国革命处于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一位来自德国的共产党员李德找到了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他表示自己无法继续适应延安的生活环境,想要返回苏联。面对这个请求,毛泽东流露出深切的关怀,他提醒李德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如果这时候回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建议他要深思熟虑。 在这次谈话之前,李德已经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活跃了多年。早在德国时期,李德就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但不幸被捕入狱。然而,监狱的铁栏杆并没有磨灭他对革命的向往,他抓住机会成功越狱,辗转逃往了苏联。 来到苏联后,李德进入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这段学习经历为他后来在中国的军事工作打下了基础,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对实战的理解。1931年,组织赋予他重要使命,派他携带两万美元来到上海,执行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特殊任务。在上海期间,李德结识了中共的重要人物博古和尤尔特。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见解给博古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过推荐,他获得了中共军事顾问的职位,由此进入了中共的决策核心层。然而,虽然他具备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但缺乏实战经验,对中国特殊的革命环境理解不够深入。回到1937年的延安,此时的李德已经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艰难的长征路程,以及遵义会议后的权力调整,这些经历让他对自己在中国革命中的位置产生了新的思考。 毛主席一直强调自己反对摆官架子,他与群众亲切和蔼,始终喜欢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延安的日子里,顾昌华经常陪同主席到群众中走访。顾昌华回忆道,每次毛主席到达一个地方,总是和村干部、老农交谈,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无论工作有多忙,毛主席总是热情接待前来见他的群众,绝不敷衍应付。 毛主席经常对身边的警卫战士们说,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毛主席特别强调,要多接近群众,向他们学习,做好群众工作。他还告诉大家,很多时候,群众比我们知道的要多,许多事情他们往往比我们更早知道,掌握更多的信息。没有群众的支持,任何工作都无法做得好,包括保卫工作。 1943年大年初一的下午,枣园又变得热闹非凡。毛主席和其他领导正在小礼堂门前接待前来探望的客人。经过大生产运动,延安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心情也格外愉快。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纷纷来到枣园,带着自己亲手准备的礼物。有的乡亲捧着油馍油炸糕,有的带着米酒,还有的带来了蒸好的白面大寿桃,甚至缝制了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为民谋利”四个大字。这些礼物是他们特地为毛主席准备的,表达对主席的敬意和感激。 在小礼堂里,桌子上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红枣、苹果等食品,桌布是用延安生产的粗线花条床单布,色彩鲜艳。毛主席和几位年长的乡亲坐在中间的一张桌子旁,笑着和大家聊着春节的情况,询问大家过年是否过得好。乡亲们高兴地回答:“主席好!”枣园区的区长逐一向主席介绍了在场的乡亲们。 毛主席笑着对大家说:“我们是老邻居,今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希望大家不要客气,多吃多喝。”说着,饭菜已经端上来了。毛主席在饭桌上不断走到各桌劝酒,邀请大家多吃多喝。
1937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
运赛过去
2025-01-25 20:29: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