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嘘云,江西萍乡人,1904年出生,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他的军事生涯跨越了抗日

民族那些事 2025-01-25 12:37:50

陈嘘云,江西萍乡人,1904年出生,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他的军事生涯跨越了抗日战争及国内战争,1942年至1945年间,他在国民革命军74军57师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参谋长、副师长及师长。 期间,他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如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湘西会战,特别是在常德会战中,他与师长余程万共同率领57师8000名“虎贲”部队中的83人奋勇突围。 “虎贲”是57师的代号,该部队因常德保卫战后的小说《虎贲万岁》而闻名,但常有误解将“虎贲”误认为是74军或整编74师的代号。 实际上,74军代号为“辉煌”,整编74师出版有《辉煌报》。战后,1946年部队整编期间,陈嘘云被任命为整编74师57旅的少将旅长。 在1947年5月,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面临重大危机。孟良崮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迫使74师师长张灵甫率领残部退至附近山洞藏身。 随着解放军的包围逐步收紧,张灵甫感受到了生存的极端威胁,提出了与部下共殉国的想法,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得到所有部下的响应。 特别是在5月16日这一天,张灵甫在逼仄的山洞内宣布了这一决定时,副师长和参谋长都急忙跪下,试图劝解师长放弃自毁的念头。此外,旅长陈嘘云更是情急之下引用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俗语,希望能说服张灵甫。然而,张灵甫坚决不肯改变主意。 在紧张的氛围中,陈嘘云找机会溜出了山洞,尝试突围逃生,但不幸在逃亡中受伤倒地。在这危急关头,一名解放军战士发现了受伤的陈嘘云,起初因愤怒而准备就地处决。幸运的是,正是此时,18师政治部主任陈茂辉赶到现场。 陈茂辉了解到情况后,即刻介入,制止了战士的冲动行为,并强调要严格执行党的俘虏政策,保护放下武器的敌军。陈嘘云意识到机会,迅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名片向陈茂辉展示,以此表明身份,并恳求救治。 考虑到战场的残酷和政策的人性化,陈茂辉决定救助陈嘘云。尽管有的战士认为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救一个敌军高官可能不值得,但陈茂辉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由大个子班长小马将陈嘘云背下山,并终于在华东军区门口将他交给了上级。 在华东军区门口,他们偶遇了邓子恢。陈茂辉将情况简报后,邓子恢轻松地处理了这一突发情况,并建议给予陈嘘云必要的医疗援助。 最终,陈嘘云在解放军的治疗下伤势得到了恢复,并在1949年后被安置在南京,成为一名政协委员。至于陈茂辉,他在此后的岁月里继续参与多场战斗,并于1956年回到南京担任23军政委。 一天陈茂辉突然回想起陈嘘云,他记得陈嘘云曾说过自己的家在南京。怀着对过去战友的思念和关心,陈茂辉开始四处打听陈嘘云的消息。经过一番努力,他得知陈嘘云被安置在南京政协工作。 陈嘘云在得知陈茂辉正在找他之后,很是感动,决定亲自去拜访。他们两人在陈茂辉的住所见面。陈嘘云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负伤,当时他被送上了担架,意识模糊,只依稀记得有战士提到是“陈主任”救了他。 这次重逢,陈嘘云终于能够清晰地看到当年救命恩人的面貌,他满怀感激地表达了对陈茂辉的谢意。 陈嘘云感叹命运的多舛,他曾为国民党效力,自认为过去的行为令自己沾满了污点。然而,陈茂辉则以宽广的胸怀安慰他,劝他放下过去,好好在新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这场重逢,标志着两人自战争结束后长达25年的时间里第一次见面。岁月如梭,两人都已身处不同的人生阶段,但那份战场上结下的深厚情谊未曾改变。 1981年秋,两人在江苏省和南京市举办的一次各界人士联欢会上再次相遇。时隔三十年,岁月已经在两位老将的面庞上留下了痕迹,使得他们几乎认不出对方。 会场中,是叶胥朝副主任帮助他们认出了彼此。尽管都已是满头白发,但两位同名的将军相见时,依旧充满了感慨。

0 阅读:68
民族那些事

民族那些事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