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渣滓洞监狱中,盛国玉在枪响前倒地装死,不久,特务进来补枪,谁料,他们竟然用枪托捅她的腰部,而此时,盛国玉却紧张得不敢动。 1926年,在重庆垫江县沙河乡,一个普通的农家迎来了女儿盛国玉的诞生。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开明的父母仍坚持送她去读书,希望她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1943年,年仅17岁的盛国玉从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理想走上了工作岗位。她在一所小学教授中文课程,每天沐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并没有持续太久,学校很快就安排了一位有背景的人选顶替了她的位置。失去教职的盛国玉只能无奈地回到老家务农,重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为她物色了一位名叫余梓成的年轻人,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给全家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他们的婚后生活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余梓成作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一直在从事着秘密的革命工作。为了保护组织和妻子,他并未向盛国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日常生活中,余梓成经常和妻子讨论时事,谈论民生疾苦,传递进步思想。他会带着盛国玉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她在不经意间接触到革命的种子。 这些朋友们时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如何让普通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盛国玉虽然不曾询问丈夫具体在做什么,但她能感受到这些活动的意义。 渐渐地,盛国玉开始参与一些简单的宣传工作,将进步思想传递给身边的人。她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帮助转交一些信件和物品,成为革命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年轻的夫妻,就这样在革命的浪潮中携手前行。 1948年10月的一天,特务们在一次突击搜查中发现了一本未来得及销毁的笔记本。笔记本上记录的三个名字中,赫然写着"盛国玉"。 特务们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盛国玉的住处。当天,一群持枪的特务闯入她家中,不由分说将她带走。 在审讯室里,特务们逼问盛国玉与共产党的关系。面对威胁,盛国玉始终坚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农妇,与共产党没有任何联系。 特务们恼羞成怒,开始对她实施严刑拷打。他们先是用电刑,接着又施以多种酷刑,但盛国玉始终咬紧牙关,一句有用的信息都没有透露。 最终,特务们还是将盛国玉关进了重庆郊外的渣滓洞监狱。这座监狱地处偏僻,戒备森严,是国民党关押共产党人的重要场所。 在渣滓洞,盛国玉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住在上铺的江竹筠,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江姐"。 江竹筠经常被提审回来时遍体鳞伤,手指被竹签扎过,被竹板夹过。但她仍然坚持在狱中组织大家学习,研究斗争策略,书写革命理论。 1948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提审后再也没有回来。 11月27日这天,重庆下着绵绵秋雨。特务们以转移为名,将监狱中的革命志士带到楼下牢房。突然间,机枪的扫射声打破了沉寂。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盛国玉迅速倒在地上装死。特务们进来检查时,用枪托狠狠地捅她的腰部,而她却强忍着剧痛一动不动。 当特务们开始往牢房里浇汽油准备纵火时,盛国玉抓住机会,迅速跑到男牢8室。她蜷缩在尿槽里,在浓烟中失去了知觉。 这场大屠杀中,近200名革命志士英勇就义。
在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中,有年仅十几岁的青年,也有不到一岁的婴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壮歌。 整个事件中,只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在生与死的边缘,盛国玉凭借着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在渣滓洞燃起大火的那天,附近的村民发现了躲在男牢尿槽中昏迷的盛国玉。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从这座死亡囚笼中救了出来。 获救后的盛国玉很快与一直在外寻找营救机会的丈夫余梓成重逢。这对分离许久的革命伴侣终于在血雨腥风后重新团聚。 尽管身体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但盛国玉和余梓成依然坚定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亲眼目睹了理想化为现实。 为了传承革命精神,他们生育了一儿一女,将自己的革命信仰和对祖国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终于迎来了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