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法卡山战斗中被我军击毙的越军 1979年2月,越军337师接到紧急调令,从义安省开赴谅山省北部边境战区。这支部队一边行军一边补充兵员,匆忙奔赴战场。 337师抵达谅山后,被部署在奇穷河和庆溪桥地区,肩负起阻击中国军队合围谅山的任务。由于在战斗中表现顽强,这支部队被越南国防部授予"庆溪师"的荣誉称号。 1979年3月中旬,随着中国军队从越南撤军,337师趁机占领了位于谅山省高禄县清螺乡的法卡山。对越军来说,这座山被称为"400高地",是他们防区内的重要制高点。 337师看中了法卡山的战略价值,这座山脉横跨中越边境,由北向南分布着五个高地。主峰位于海拔511.3米处,正好处在边境线上,是观察和控制周边地区的理想位置。 1980年1月,越军变得更加大胆,他们突然越过边境线,完全占领了法卡山主峰。从这个居高临下的位置,越军开始频繁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骚扰。 主峰沦陷后,越军的特工人员开始渗透到中国境内,不断袭扰和破坏边境前沿哨所阵地。越军的这些行动变得越来越猖狂,到1981年4月前,他们已经制造了39起不同类型的挑衅事件。 越军的挑衅行为表现在多个方面,他们枪杀中国边民,破坏民房,频繁向中方开火。仅在这段时间,他们就向中方发射了2300多发子弹,严重威胁着边境地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越军337师的52团成为占领法卡山的主力部队,他们在山上修建了坚固的工事。这支部队不仅占据了主峰的有利地形,还将部分阵地向中国境内推进,进一步加剧了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 越军的这些行动表明,他们企图通过控制法卡山来扩大在边境地区的军事优势。他们在山上部署了重火力,包括各类火炮和特工分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据点。 到1981年初,法卡山已经成为中越边境最危险的热点之一。越军的持续挑衅行为,不仅破坏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更严重威胁着中国的领土主权和边民安全。 1981年5月5日凌晨3时,广西边防部队对法卡山发起猛烈进攻。炮火首先覆盖了越军在纳沙、拉类、班乐等地区的阵地,随后又集中轰击了包括400高地在内的多个关键目标。 中国军队的炮火打击效果显著,越军的前沿阵地遭受重创。当第一轮炮火结束后,中方地面部队发起冲锋,越军337师的防线在炮火和突击的双重打击下迅速崩溃。 在这次首战中,越军不仅失去了阵地控制权,还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当天的战斗中,越军的阵地工事被摧毁,通信系统遭到破坏,多个火力点被消灭。 面对战场的不利局势,越军指挥部紧急调集337师52团和炮兵108团增援。这些援军带来了重型武器,包括迫击炮和坦克,试图通过增加火力密度来扭转战局。 5月16日是整个战役中越军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天。那天凌晨2时10分,越军开始了持续约1小时的炮击准备。 炮击结束后,越军6营的步兵部队发起冲锋,一度占领了部分阵地。 当中国军队的反击炮火袭来时,越军士兵本能地跳入战壕躲避。地雷瞬间被触发,造成了大规模伤亡。那些不敢跳入战壕的士兵,则暴露在炮火之下。 仅在4号高地和5号高地之间的区域,就发现了近300具越军尸体。这些尸体主要集中在鞍部和东南侧的洼地。 在接下来的5月19日战斗中,越军再次遭受重创。他们投入了特工198团20营参战,还出动了3辆坦克配合进攻。但是在中国军队的防御火力面前,这次进攻又以失败告终。 6月7日,越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扑。这次他们动用了更多的重型武器,包括14军炮兵群的火炮支援。但是结果依然是损失惨重,不仅未能夺回阵地,还损失了2辆坦克和14辆运输车。 6月10日,337师接到命令,要求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法卡山战役中,越军的伤亡数字令人震惊,705名阵亡人员主要来自337师的多个部队。其中52团6营在5月16日的战斗中损失最为惨重,仅这一天就造成300多人死亡。 513名伤员分布在不同的作战单位中,包括步兵、炮兵和特种部队。这些伤员中,许多是被地雷和炮火所伤,还有部分是在撤退时受伤。 越军的装备损失同样惨重,不仅损失了2辆重型坦克,还有14辆运输车被摧毁。这些机械装备的损失,严重影响了越军的后续补给和机动能力。 中国军队的火力优势在整个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不仅有强大的炮兵支援,还巧妙运用了地雷等防御武器,形成了高效的立体火力网。 战后,越军337师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这支被越南国防部称为"庆溪师"的劲旅,在法卡山战役中损失了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 这场战役对后续的边境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越军不得不放弃对法卡山的进攻企图,转而采取相对保守的防御战术。 边境地区的军事态势开始出现明显转变,越军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地发动骚扰和进攻。他们的军事行动变得更加谨慎,大规模的越境行为明显减少。
1981年法卡山战斗中被我军击毙的越军 1979年2月,越军337师接到紧急调令
好看的电影在这里
2025-01-23 12:20:4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