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越反击战中,云南省八里河村被埋下数百万颗地雷,炸死村民无数。正当大家心惊胆战时,一名农民决定徒手排雷…… 20世纪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火在中越边境燃起。这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残留的地雷却成为八里河村村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的八里河村,作为边境前线,曾是交战的主战场。 战争期间,越军沿边境线密集布雷,留下了数百万颗型号各异的地雷。这些地雷不仅阻断了村民的耕作与生活,更吞噬了无数生命。 1981年的一个秋日,年仅11岁的王开学正在学校上课。突然,一个远房亲戚带来了噩耗:“你父亲被地雷炸死了!” 王开学飞奔回家,只见父亲的遗体被抬回家中,下半身几乎被炸得粉碎,五脏六腑裸露在外。 母亲与村民悲痛欲绝,而幼小的王开学只是怔怔地站着,双眼布满泪水。从那一刻起,父亲惨死的场景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失去父亲的家庭举步维艰。家中还有5个孩子和年迈的爷爷,母亲不堪重负,不久便改嫁他人。 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年仅11岁的王开学不得不辍学,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然而,村中的危险并未因此止步。 一次,王开学和叔叔上山采果子,不慎触发地雷。爆炸声中,他被震倒在地,而叔叔的左腿却被炸得血肉模糊,落下终身残疾。 王开学亲眼见到邻里乡亲因地雷失去亲人、家庭破碎,悲痛和愤怒让他暗下决心:要清除这些夺命的地雷,还村民一片安宁的土地。 1987年,中越战争结束,解放军陆续撤离边境一线。然而,地雷却依旧深埋在八里河村的土地上。村民们不敢耕种、不敢放牧,稍有不慎就可能命丧黄泉。 在这个“地雷村”中,触雷事故频频发生,村民们生活在恐惧中,许多土地因此荒废。 地雷的种类与危害也极为复杂。除了常见的58式反步兵地雷,还有体积更小、隐蔽性更强的72式地雷以及悬挂在树上的挂雷。 挂雷通常设置在1.2至1.3米的高度,一旦触发,威力足以瞬间夺命,更可怕的是,它的有效期长达80年。 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诱雷,这种地雷通过绊索或压力引发双重爆炸,增加了排雷的危险性。复杂的地形使得机械排雷难以展开,茂密的植被和多变的山地环境迫使人们只能手工清理。 1988年,20岁的王开学开始自学排雷。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更没有高等教育,只能靠一本本收集来的军事书籍和从战场遗留地雷中拆解出的零件,慢慢琢磨地雷的构造。 他四处向有经验的老兵请教,将研究心得一一记录在破旧的笔记本上。经过整整一年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58式反步兵地雷的拆解方法。 这种地雷装有200克TNT炸药,爆炸威力巨大,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尝试。第一次拆除地雷时,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地雷从土里刨出,双手颤抖着卸下雷管。成功的那一刻,他瘫坐在地上,泪流满面。 从此,王开学踏上了漫长而危险的排雷之路。他每天背着镰刀和锄头,带上干粮独自深入雷区。他清理杂草,用锄头小心翻开土层,寻找埋藏的地雷。 遇到深埋的地雷,他必须趴在地上,用工具一点一点清理周围的泥土。有时,他一天拆除的地雷能多达几十颗。 他还发现了更危险的挂雷,这些地雷悬挂在树枝上,人一旦触碰便会引爆。他用细绳和木棍将其取下,化解了无数潜在的危机。 排雷工作不仅需要技术,还极度考验耐心和专注。天气的选择尤为重要,王开学一般在早晨或雨后泥土湿润时进行操作,避免干燥土壤中的细尘影响视线,也避免松软泥土增加危险。 他常年蹲在地上操作,双手因长时间接触泥土而布满伤痕,每一颗地雷的排除都如同与死神的一次较量。 在此过程中,王开学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他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娱乐时间,为了提高排雷效率,他甚至在雷区中心搭建了一间简易小屋,作为日常工作的据点。 外界对他的举动起初有很多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只是在冒险博名声。但王开学从未被这些流言影响,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村民们逐渐理解了他的初心,不仅送来饭菜和工具,还协助清理安全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开学的排雷行动也得到了更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清除了230多亩雷区,为村里腾出了耕地,还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周边村民。 八里河村的排雷行动带动了邻近村庄,大家自发组成志愿队伍,共同面对地雷威胁。在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帮助下,更多的专业排雷设备和技术也开始应用到这些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王开学徒手拆除了上万颗地雷,曾经的“死亡之地”如今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耕地,种满了澳洲坚果、黄花梨和油杉,八里河村迎来了久违的宁静与繁荣。 村里的孩子可以在安全的土地上嬉戏玩耍,村民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在对越反击战中,云南省八里河村被埋下数百万颗地雷,炸死村民无数。正当大家心惊胆战
小娅说知识
2025-01-24 16:52:56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