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妇说了两个字,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 (信源:【红色故事】陈毅梅岭脱险(总第52期)——赣师学工) 1936年,红色根据地被国民党围得水泄不通,信息闭塞,跟外界断了联系。 中央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了,南方的游击队现在有点孤军奋战,没人支援。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陈毅元帅和他的队伍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警惕潜伏在暗处的叛徒。 这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出错就很难回头了。 更要命的是,一封来自“中央”的信打破了这片死寂,却也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深秋的油山,寒气逼人。 陈毅收到了一封神秘信件,信上自称是中央派来的特派员,邀请他到大余城与某位代表会面。 这封信就像在黑暗中找到的一束光,但同时感觉有点不自在。 送信人陈宏,之前是红六军团的,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与大部队失散。 此人回到家乡后,一度穿着国民党军装招摇过市,虽然后来解释说是怕老婆责怪才假扮国民党士兵回家务农,但这说辞怎么听都像是糊弄小孩的鬼话,实在可疑。 两年来,游击队与中央音讯全无,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一个人来传信,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中有诈。 中央的指示对被困的游击队来说太重要了,即使心中存疑,陈毅还是决定冒险一试,毕竟这是关系到整个队伍生死存亡的大事。 陈毅经过一番考虑,并没有按照信里说的,去约定的时间和地方行动。 他化装成教书先生,故意晚了几日,直接前往陈宏在大余城中的家中。 这不仅仅是谨慎,更是一种在刀尖上跳舞的生存智慧。 几天后,陈毅与区委书记黄赞龙化装进入大余城,刚进城,两人就觉察出异样:街上巡逻的警备人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小商贩,城里气氛诡异。 来到陈宏家,发现那位穿旗袍的大妈正在炒菜,她告诉我陈宏去参加团部活动了。 陈毅和黄赞龙都是四川人,没听清妇人说的方言“团部”,误听成了“糖铺”。 碰巧的是,大余城的地下交通站就设在一家糖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阴差阳错之间,两人竟走到了糖铺。 黄赞龙一进门就感觉不对劲,里面一个熟人都没有。 陈毅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圈套。 两人当机立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迅速混入人群离开了糖铺,然后逃出城外。 陈海带人搜山,几天后把那个内鬼给暴露出来了。 原来陈海叛变后向国民党告密,并在“团部”设下埋伏,就等着陈毅自投罗网,却没想到陈毅因为方言的巧合,误打误撞躲过一劫。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鬼知道他们怎么听岔了的,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油山,易守难攻,但同时也意味着补给困难。 国民党三万大军将油山围得铁桶一般,各个路口、村寨、渡口都设了关卡,连老百姓的出入都受到严格限制。 他们摆明了是想困死陈毅的游击队。 陈毅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带着游击队跟敌人打起了“游击战”,晚上偷袭敌人防守薄弱的据点和运输队,“以战养战”。 当地的老百姓也“明里暗里”支持红军,想方设法给他们送粮送情报。 国民党那边“清剿”行动越发疯狂,游击队日子越发不好过。 战士们整天都在赶路,找野菜、野果吃,有时还得冒险挖马蜂窝来果腹。 陈毅的胯骨旧伤在潮湿的山林中开始溃烂,他只能让战士把自己绑在树上,帮忙挤脓血。 处理完伤口,他强忍疼痛,继续指挥战斗,开会鼓舞士气,这简直就是拿命在拼。 陈毅回到梅山后,跟项英说起了大余城那档子事,大家听了陈宏的背叛都挺惊讶和生气的。 曾经的同志,如今却成了出卖战友的叛徒,这种“背后捅刀子”的行为,让每个人的心都像被刀割了一样疼。 正巧这时候,国民党军队对梅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攻。 陈毅和他的队伍再次陷入绝境,他们就像一群被猎人追赶的猎物,在山林里东躲西藏,饥寒交迫。 危急关头,人性的光辉闪耀了出来。 一位名叫张千妹的普通农妇,她的丈夫曾是红军战士。 她感念红军的恩情,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来食物和药品,就像在茫茫黑夜中点燃了一盏明灯,为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然而,不幸还是降临了。 在一次送粮途中,张千妹被国民党巡逻队发现,为了掩护游击队,她毅然跳崖牺牲。 张千妹的牺牲让陈毅悲痛不已。 在革命斗争中,像张千妹这样默默付出、舍生忘义的普通百姓还有很多。 这些人看似普通,但内心却充满伟大,他们的奉献是革命成功的基础。
1936年,叛变的地下党约陈毅到酒店里见面,没想到陈毅先去了叛徒家中,只因叛徒媳
乐语回味
2025-01-23 14:19:14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