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高端轴承70%依赖进口,整体落后日本5-10年,大部分的高端轴承

乐语回味 2025-01-23 13:19:12

2023年,我国高端轴承70%依赖进口,整体落后日本5-10年,大部分的高端轴承来自日本,小小轴承有啥难度?为何要大量进口呢? (信息来源:《7201B.TVP轴承指名要进口轴承》华轴网) “中国制造”在全球可是名声赫赫。 可你要是稍微了解点内幕,就会发现,有些“面子”的背后,藏着不少“里子”的焦虑。 就拿小小的轴承来说,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卡住了不少中国企业的脖子。 不信? 2020年,我国进口轴承25.18亿套,花了43.66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工业老牌,现在成了我们主要的货源地。 高端轴承,成了我国制造业攀登高峰的一大挑战。 全球轴承市场,说白了就是几家巨头唱大戏。 NSK、SKF、FAG、Timken,这几个名字,在行业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了超过七成份额,对国内企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更让人无语的是,所谓的“废钢逆袭”。 欧美国家把从中国回收的废钢,用他们的核心技术加工成高端轴承,再高价卖回中国。 这种“骚操作”,不仅暴露出我们在高端轴承制造上的短板,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被“反薅羊毛”的无奈。 中国轴承生产规模全球第三,但质量上还不够硬,这才是我们的真正问题。 43.66亿美元的进口额,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轴承大国”的虚幻梦。 我们能生产大量的轴承,但真正的高端货,还得依赖进口。 高端设备如汽车和飞机,对轴承质量要求特别高,国产轴承在这方面还不够理想。 国内轴承企业,大多规模小而分散,缺乏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实力,如同散兵游勇,难以形成合力。 高端轴承这东西,技术要求挺高,不是谁都能随便造得出来。 轴承钢,是高端轴承的基石。 虽然中国特种钢近年来有所突破,甚至应用于航母、潜艇等“国之重器”,但在高端轴承钢领域,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双细化、贝氏体淬火,这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完全吃透。 生产上不够自动化,这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效率,进而阻碍了高端轴承的进步。 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缺乏后劲,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难以实现真正的突破。 这“卡脖子”的问题逼得我们得加油赶超。 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攻克材料、工艺、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才能提升产品寿命和可靠性,打造真正的高端轴承。 推动产业升级是关键,我们得支持企业合并,这样能做大做强,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立足之地。 国家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 只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新,才能推动高端轴承国产化进程。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力,提升专业技能培训,才能给行业发展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拓展高铁、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领域,不断提升中国轴承的影响力。 小小的轴承,见证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易之路。 打造中国智造,关键在于攻克核心技术,实现自我掌控。 这条路不易走,但我们得勇敢地往前闯。 通过不懈努力,中国高端轴承终将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助力“中国智造”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加大对轴承钢冶炼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新的冶炼工艺,提高轴承钢的纯净度和均匀性。 同时,我们要深入研究轴承钢的成分、结构和性能,努力打造出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强、耐疲劳性更好的轴承钢新材质。 可以试试往轴承钢里加点新的合金成分,或者调整一下热处理的方法,这样能让轴承钢的性能更上一层楼。 要在精密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我们得引进先进的高精度数控机床和磨床,这样轴承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就能更上一层楼。 同时,开发先进的测量和检测技术,对轴承零件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进行精确测量,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轴承装配工艺的研究,优化装配流程,提高装配精度。 热处理技术对轴承的性能至关重要。

0 阅读:1
乐语回味

乐语回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