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王玉龄抱着刚满月的张道宇,留下了这一张老照片,当时的儿子才两个月大,初为人母的她,眼神中充满了悲伤,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就在几天前,她从广播中得知,丈夫张灵甫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在孟良崮上,生死未卜。 1947年3月,春寒料峭的南京城里传来了新生命的啼哭声。张灵甫和王玉龄的儿子张道宇降生了,这个男孩的到来给这个军人之家带来了无限欢乐。 战事频繁的年代里,张灵甫能亲眼见证儿子出生已是莫大的幸运。他在南京城停留了短短几日,便又启程奔赴战场。 临行前的那个清晨,张灵甫仔细叮嘱妻子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这位74师的师长或许未曾想到,这竟成了他对妻儿的最后嘱托。 在张道宇出生后的第二个月,王玉龄抱着儿子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母子俩,一个稚嫩,一个憔悴,定格了那个动荡年代军人家属的真实生活。 1947年4月底,华东野战军开始对国民党军第74师发起围剿。张灵甫的部队被困在了山东省的孟良崮地区。 华东野战军派出了五个纵队,在粟裕的指挥下,对74师形成了多重包围圈。战况越发紧急,通讯也逐渐中断。 每天清晨,王玉龄都会守在收音机前,急切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广播里传来的每一条战报,都牵动着这位新母亲的心。 5月16日,收音机里传来了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的消息。这个消息让王玉龄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几天后,张灵甫的老部下们带着他的遗物和最后一封家书来到了王玉龄的家中。这些忠诚的士兵跪在地上,将那沾满硝烟的遗物交到了王玉龄手中。 在这封染着血迹的家书中,张灵甫写道他已经被重重包围,情况十分危急。这位74师师长最后的时刻,依然牵挂着他的妻儿。 蒋介石为了安抚军心,给张灵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追封他为"党国第一忠烈"。然而这些虚名,对于失去丈夫的王玉龄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1945年的上海金门饭店,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举行。这是一场由时任湖南省主席程潜主持的军方婚礼,新郎是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新娘则是湖南望族之女王玉龄。 这对新人的年龄相差甚远,张灵甫已近不惑之年,而王玉龄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婚姻并不少见。 婚后的生活异常甜蜜,张灵甫被派驻南京期间,时常能回家陪伴妻子。每当工作之余,这位威名赫赫的师长都会变成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 然而这样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46年内战爆发后,作为国军主力之一的74师自然要奔赴前线。此时的王玉龄已经怀有身孕,只能留在后方独自等待。 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张灵甫的阵亡让这个刚刚建立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 蒋介石当初为了安抚军心,对张灵甫的家属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不仅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就连宋美龄都专程去看望过王玉龄。 1949年4月,当国民党军队即将撤退台湾时,王玉龄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家人一起随军撤离。她以为,作为"党国第一忠烈"的遗孀,在台湾至少能够得到基本的照顾。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到了台湾后,蒋介石对这个家庭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每个月只给几十斤大米的补给,完全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王玉龄在台湾的行动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她被禁止与外界过多接触,甚至因为与一位军官多次见面,那位军官就被以间谍罪处决。 面对如此困境,王玉龄决定独自前往美国寻求新的生活。这个决定对于一个带着幼子的寡母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但她别无选择。 在美国的日子并不轻松,王玉龄一边要完成学业,一边还要打工维持生计。所有的苦难她都自己默默承受,只为了能早日接母亲和儿子团聚。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玉龄终于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她不仅完成了学业,还成功地将母亲和儿子接到了身边。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终于在异国他乡重新团聚 1970年代,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件送到了王玉龄的手中。这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发出的邀请信,诚挚地邀请她回到祖国。 这份邀请让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王玉龄深受感动。对于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她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 1997年,王玉龄终于带着年迈的母亲重返故乡湖南长沙。在阔别多年后重返家乡,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到了2005年,王玉龄又随着儿子张道宇一起迁居上海。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大都市,为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就在王玉龄定居上海的同一年,她收到了一个特殊的邀请。这个邀请来自粟裕将军的侄子粟刚兵,邀请她重访孟良崮。 粟刚兵从小在粟裕将军身边长大,对军事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能通过王玉龄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2007年4月,王玉龄带着儿子张道宇,在粟刚兵的陪同下重返孟良崮。时隔六十年,这片曾经的战场已经面目全非。 他们来到了张灵甫最后时刻所在的山洞,在那里悬挂了花圈表示追思。王玉龄在此地留下了"和平统一"四个字,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