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毛主席曾委托周恩来去看望,并且询问陈独秀,是否愿意回来工作,陈独秀说:“守常死了,延年死了,问我年纪大了,能怎么办?” 1913年,袁世凯篡位称帝的阴谋激起了陈独秀的强烈反应。他加入了反袁的“第二次革命”,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未能形成广泛的武装反抗力量,这场革命以失败告终。在起义失败后,陈独秀因泄露秘密而被捕,开始了他第一次的牢狱生活。 然而,这并未打击陈独秀的革命志向。1914年,陈独秀被释放后,他流亡至日本。在日本的岁月中,陈独秀并未停下思考与行动的步伐。 他协助章士钊创办了《甲演》杂志,这本杂志成为中国早期革命时期的政论期刊之一。它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在政治极为动荡的背景下,《甲演》被认为是少数没有受到任何政府干预的刊物。 1915年,陈独秀回到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这本杂志不仅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也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 它鼓励青年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社会与国家,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在《青年杂志》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 1918年底,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这本战斗性极强的刊物,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形成了强有力的思想战线。 《每周评论》不仅传播马克思主义,还大力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腐败与黑暗,成为启发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本刊物,陈独秀与李大钊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并鼓舞了民众的反抗意识。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1919年,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再度被捕,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入狱。9月,他获得释放,迅速投身于新一轮的社会运动中。 1920年初,陈独秀前往上海,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4月,他发表了《劳工要旨》的演讲,激励了广大劳动人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陈独秀通过组织工人运动,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创办了《劳动界》及《伙友》等刊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3年,陈独秀在中共三大上提出了“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思想。他与会代表经过深入讨论,最终通过了关于国民党问题的议案以及《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为中国革命的方向和策略提供了明确指引。 然而,陈独秀的政治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他因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逐渐与共产国际产生了分歧。共产国际认为,这一错误是导致中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1929年,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后,开始偏向托派思想,并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三封信,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变动。此时,中共中央对陈独秀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最终他被开除党籍。 1931年,陈独秀等人正式成立中国托派,主张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并遭到了当局的打压。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反蒋抗日”的主张,直言国民党通过和平谈判掩盖对帝国主义的妥协,表达了他对中国民族利益的坚决捍卫。 次年,陈独秀因被控“危害国民罪”被捕,判刑13年。他毫不妥协地回应:“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独秀获释。 到了1939年2月,陈独秀的身体急剧恶化,病情愈发严重,毛泽东得知后十分关切,决定派遣周恩来前往重庆探望他。周恩来随即带着辛亥革命元老朱蕴山一同前往。两人乘车来到陈独秀住处,见到了那位曾经引领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 当时的陈独秀已经面容憔悴,体力大不如前,然而他仍保持着昔日的风范。周恩来表达了毛泽东的心意,希望陈独秀能够写一份自我批评,并随毛主席一起返回延安,以便继续参与党的工作。 然而,陈独秀并未接受这一提议。他语气平静,但话语中透露出些许决绝:“守常死了,延年死了,除周恩来、毛泽东,党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尽管周恩来和朱蕴山都尽力劝说,陈独秀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不再参与政治活动。临别时,他以一句简短的“替我谢谢润之”。 在那个年代,面对党内的变化和政治斗争,陈独秀虽然已身处困境,却依然不愿屈从于他人的安排。他已经年逾六十,本可以选择平静地度过余生,但他选择了孤独地在四川江津度过晚年。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长期病痛折磨,在江津石墙院去世,享年63岁。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毛主席曾委托周恩来去看望,并且询问陈独秀,是否愿意回来工
川哥探案
2025-01-22 14:07:46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