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的人群,要以通代补 把这个肠里的壅滞都通干净了,自然就是日常的饭菜都是补。 再临床上经常遇到“胃强脾弱”的情况,就是能吃,吃得多,但又不消化,不吸收,之所以“胃强”,是这个胃基本是被撑大了的,之所以被撑大,大概跟对饮食结构,食量等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有关系,比如有的老人疼爱孩子,使劲的给孩子吃,或者突然间的暴饮暴食等,结果就是能吃不能化,导致后续的壅滞问题。一身湿气源于气化失调,排着队的壅滞在肠道。 这个痰湿一壅滞到肠道局部,形成了浊毒为害,这浊气上窜腹部就胀了,再上窜就胃反酸、烧心了,再上窜就口臭,咽喉就不适,痰多吐不尽,老是要咳痰“清咽”,有些肝气郁结,肝郁气滞的,浊气郁住滞停了,就表现为慢性咽炎、核梅气了,所以为什么治核梅气的半夏厚朴汤既要用厚朴下气,又要用半夏化痰,因为下气只是治标,化痰才是治本。浊毒浊气再往上窜,就在面上呈现出来,小孩子面色晦暗、成年人痤疮反复,还有鼻炎鼻塞,打鼻鼾的症状,再上就到脑部了,这头脑必然是不清醒,时间久了就极其容易健忘。 这浊毒浊气,不仅会往上窜,还会往外窜,造成体臭严重、皮肤油腻等问题,一往里窜,浊毒入血,这不就是我们现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发病的病机之一吗。而局部停留积聚过多,各部位的结节、息肉、肿瘤,这正是这些浊毒的具象化了吗? 中药大黄就是很好的排浊药,能够推陈致新,用对了,效如桴鼓。我们看到腹部很大,小腹隆起的诸多患者,发作“四高”的倾向性是非常高的。大黄的作用很多,不论从药理,还是药效,甚至是四气五味归经来看,都是可圈可点的。最近我也在用大黄解决一些复杂的临床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气化的基础上用大黄,降低了这个药的不利的偏性部分。增加了去邪气不伤正气的作用。所以,每味药都有它们的特点,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一定是站在辨证的基础上,哪个适合用哪个,哪个有用用哪个。关于大黄的分析,之前有不少文章讲过,之后有机会也会再着重谈一谈。 最近看诊了一个患者,辨证壅滞的很严重,中药以气化为主,用的枳实导滞汤(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合薏苡仁加减,并嘱咐其要少吃。服药十余天,身体便十分轻快,各种不适尽消,感觉头脑也清醒了。 为什么要嘱咐晚餐少次,因为想光靠中药来治病是不够的,病人需要对生活结构重新调整,午餐勿过饱,晚餐多节制,结构简单一些,饭量减半,切不可太晚吃在夜晚,晚上人体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了,脾胃运化能力也是最差的时候,所以晚上吃得营养越丰富,越是消化不了。晚上十一点前睡觉,中医说夜卧则血归藏于肝。归藏是有前提的,比如不睡觉无法归藏,浊毒就多了,浊毒多了归藏的只能是浊毒了,这部分进入血液,一发病都是严重的问题了。
痰湿体质的人群,要以通代补 把这个肠里的壅滞都通干净了,自然就是日常的饭菜都是
岭南脾胃
2025-01-22 08:24:48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