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15日,在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年仅4岁的小男孩与父母一同站在了日军精心布置的刑场之上。行刑的那一刻,一个日军中尉手握刀柄,走到小男孩的父亲面前,示意他跪下。这位英勇的男人,尽管面临死亡,却仍然坚定地拒绝屈服,他视死如归。然而,残忍无情的日军士兵还是砍下了他的头颅。 王凤阁,这个名字承载了父母的殷切期望。“凤阁”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寓意着他未来能有所成就,至少能守住家族的产业和地位。 然而,一次与邻家小孩的争执改变了王凤阁的一生。在争斗中,王凤阁被打得落花流水,深感自卑和无力。那一刻,他决定通过武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听说城北有位名叫程东阁的武术大师,王凤阁决定前去拜师。他带着三枚银圆和礼物,踏上了寻师之路。在拜见程东阁时,王凤阁没有任何迟疑,跪下恳请师傅收自己为徒。 程东阁被他的诚意和坚毅打动,决定传授他武艺。然而,程东阁明确告知王凤阁,武术的修炼并非用来作恶,而是为了保护弱者、抵抗压迫。 在程东阁的指导下,王凤阁既学习文化,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进入成年后,他考入通化县立中学附属师范学校,并在1916年毕业后,通过师傅的引荐加入了东北军,成为一名基层军官。 身处战乱之中,王凤阁目睹了无数无辜百姓因战争而遭受的苦难。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军阀的内斗和战争的暴行产生了深深的反感。 1923年,王凤阁决定辞去军职,回到家乡,寄情于武道和乡里公益事业。然而,随着日军侵占东北,家园沦陷,王凤阁再也无法坐视不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王凤阁目睹亲身经历了日军对家乡的蹂躏。他的父亲在一次日军闯入学校的事件中受到了极大惊吓,最终郁郁而终。这一变故彻底激发了王凤阁的抗日决心。 在母亲的支持下,王凤阁将家产变卖,筹集资金购买武器,并广泛发动乡邻,张贴传单,揭露日军的暴行,激励人们奋起抗敌。 1932年初,王凤阁组织了一支由伐木工人、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人数迅速增长至600余人,并成立了“辽宁民众自卫军第19路军”。王凤阁被推选为司令,开始带领队伍与日伪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王凤阁的第19路军在他的带领下屡战屡胜。1932年5月9日,王凤阁亲自指挥攻占了柳河县城,成功解救了被囚禁的抗日分子,并摧毁了日伪军的据点。 在与日军的不断斗争中,王凤阁坚持“枪不离人、人不离乡、失地不复”的方针,坚守在东北的山地间,持续抗击侵略者。他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带领着这支队伍不断对日军进行游击战。 1933年6月18日,王凤阁带领手下的游击队长张荣久,成功除掉了通化县伪警察所长王大个子。王大个子作为伪满洲国的得力干将,残忍镇压抗日力量,深得日伪军信任,而王凤阁等人则决心将其铲除。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凤阁率领自卫军与日伪军展开了数百次激烈的战斗。日伪军尝试了无数次围剿,但无论是凭借地势险要的山寨堡垒,还是日益精良的游击战术,王凤阁的部队总是能够打破围困,转危为安。 1936年,日军对王凤阁的围剿行动愈加猛烈,他们加大了对王凤阁部队的压力,并悬赏重金缉拿这位英雄。 随着战事的升级,日军不仅调集了大量兵力,还动用了飞机和重型武器,对王凤阁和杨靖宇的部队进行全面围剿。尽管如此,王凤阁的部队依然在长达数个月的时间里坚守不退,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精锐力量。 然而,到了1937年3月,王凤阁所在的部队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遭受了严重损失。伤亡惨重后,王凤阁选择带领残存的战士撤退,最终到达六道沟。此时,他的队伍已经所剩无几,物资也几乎耗尽。面对敌人的步步逼近,王凤阁决定掩护部队撤退,独自留在山中坚守。 经过三天三夜的殊死战斗,王凤阁最终因伤势过重被日军俘虏。与他一同被捕的还有他的妻子张桂芳和四岁的儿子“小金子”。 在被押解至通化城后,日军并未立即对王凤阁施以酷刑,而是试图用软硬兼施的方式进行劝降。然而,王凤阁始终坚贞不屈,不仅拒绝任何诱降的言辞,还在审讯时言辞激烈地斥责汉奸与日军的暴行,誓言誓死抵抗。 在日军的逼迫下,王凤阁的家人也成了他们施压的工具。日军甚至试图通过折磨小金子来软化王凤阁的决心,但小金子年幼的言辞却表现出无畏的气节,令日军无从下手。王凤阁最终坚决表示,宁死不屈。 1937年4月6日,王凤阁及其家人被押送至通化东柳条沟的刑场。在临刑前,他向围观的群众高声道:“我王凤阁通化生,通化长,为了中华民族,我与日本鬼子斗了这么多年。今天虽然死去,但我的血不会白流,千万个王凤阁还会站起来,继续抗战!”
1937年4月15日,在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年仅4岁的小男孩与父母一同站在了日军精
大海的宝藏
2025-01-21 18:13:17
0
阅读:87
沈小石
致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