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

巾彩飞扬 2025-01-21 18:08:40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原本可以选择留在城市,过上安逸的生活。然而,他没有选择黄冈中学那种繁华的环境,而是主动请求调往蕲春的山区学校——蕲春四中。 在蕲春的艰苦环境中,汪金权放下了所有的城市光环和舒适生活,独自一人扎根大山。这片贫困的土地上,学生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很多家庭因贫困而无法承担学费和其他开销。 汪金权从自己的微薄薪水中拿出钱,为这些孩子垫付学杂费用。他默默地为学生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累计垫付金额高达10万元。这种奉献和牺牲,远非一般人能够做到,汪金权也因此深深扎根在了这些孩子们的心中。 汪金权不仅用钱帮助学生们解决了上学问题,还在生活上默默付出。为了省下更多的钱来帮助学生,他选择自己做饭,简单的柴米油盐便是他的餐桌。 他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每天靠着煤炉生火做饭,生活的艰辛几乎没有让他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28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汪金权的头发也在这段时间悄然变白,40岁时,他的头发已经是银白色。 在教学工作中,汪金权不畏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想。他开设了“金权励志班”,专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教学和人生指导,点燃他们的希望。 他的教学生涯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他还投身于教研工作,先后出版了《学林探步》《千家诗诵读》《学会阅读》《学有所思》等著作。这些书籍不仅为山区的孩子们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材料,也为同事们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参考。 汪金权还将自己的著作捐赠给了蕲春一中和三中,帮助更多的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2010年,汪金权的事迹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并被推选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 汪金权在领奖时依然谦逊,他将这份荣誉归功于广大山区的教师,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更多的山区孩子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帮助。 然而,汪金权的健康并不如他的精神那样坚韧。201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鼻咽癌。这一消息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在治疗期间继续为学生们上课,传授知识。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尽管癌症的折磨让他身体日渐虚弱,他依然坚持创作,撰写了大量的教学材料。汪金权的精神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灯塔,激励着无数的教师和学生。 汪金权的生活并不富裕,家中情况也非常困难。妻子长期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智力不全,年迈的母亲无法照料自己,但汪金权从未将家庭困境作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在这片贫困的山区,他是学生们的恩师,是贫困家庭孩子们的希望。他从未要求过回报,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在他离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达了对他精神的敬仰。有人在微博上写道,汪金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他的无私精神和奉献品格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另有评论指出,汪金权的名字中有“金”和“权”,但他的一生却远离了财富与权力的追逐,他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了真正的富有——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远远超越了物质上的拥有。 汪金权的名字中有着与“泉”相似的音节,这似乎是命运对他最贴切的诠释。他像清泉一样,默默无闻却又清澈甘甜。他的教育方式温和而富有力量,就像山间的泉水,涓涓流淌,不因外界的喧嚣而有所改变。 他没有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却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他的教学如同水般包容,广泛而深远,不争名利,但又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对于汪金权而言,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影响学生的品格和心灵。在汪金权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为人师者的责任和担当。他以身作则,把自己纯净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汪金权的精神可以用“上善若水”来形容。水的至柔与至善,正是他为人师者的品格体现。他的教诲像水一样,温润而不张扬,滋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却从不要求回报。 正如道家所言,水无争而包容万物,汪金权的教诲也无声无息,却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0 阅读:59
巾彩飞扬

巾彩飞扬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