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7年,夜幕下,几人挣脱管家游七的阻拦,闯入张府,正气凛然地要求张居正回湖北

史珍香聊史 2025-01-20 21:48:10

1577年,夜幕下,几人挣脱管家游七的阻拦,闯入张府,正气凛然地要求张居正回湖北“丁忧”。面对这群满口道德文章的人,张居正内心五味杂陈,世间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他?王锡爵等人的“逼宫”之举,真的错了吗?

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更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历史。想当年永乐年间,方孝孺忠于朱允炆,宁死不屈于朱棣,即便被“诛十族”也毫不眨眼,成为了读书人的楷模。有人却说他是愚忠,害惨了亲族。但方孝孺所受的教育告诉他,忠君是天职,他坚持的并没有错。

同理,万历年间的王锡爵等人,他们的行为也是忠勇的表现,敢于直言劝谏。在封建社会,道德不仅是观念,更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是维护皇权和社会稳定的手段。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讲究尊卑有序,教化民众,成为主流思想。明朝虽有所变化,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忠君爱国等观念,仍是读书人的信仰。

在张居正被“夺情”一事上,王锡爵并非否定他的功绩,只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认为张居正这样的名相不应有污点,应回家守孝。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也是孝道的体现,并无过错,只是不够务实。

万历新政初见成效,一条鞭法刚推行不久,张居正作为“舵手”,若此时回家丁忧,新政恐将前功尽弃,明朝也将元气大伤。感性上,张居正想守孝尽忠;但理性告诉他,国事为重,不能离开。他内心挣扎痛苦,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他选择了留下,一手打造了“万历中兴”的辉煌。

然而,在当时,张居正却成了士大夫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被斥为不孝子,而反对“夺情”的人则被视为真君子。历史的是非功过,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0 阅读:32
史珍香聊史

史珍香聊史

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