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被称为“三斤姐”的深圳女士的视频引发了关于车厘子安全的广泛关注。她声称,吃了三斤车厘子后,出现了嗓子不适、发烧等症状,最终不得不就医。这一事件对车厘子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销量骤减,价格暴跌,令许多商家损失惨重。一位经销商更是在网上直言,因三斤姐的视频,原本能卖到360元一箱的车厘子现在只能卖到220元,损失难以挽回。
消费者对车厘子安全性的质疑随之而来。“车厘子为何能在长途运输后依然保持新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疑问。是否存在不当使用保鲜剂的情况?这让公众视线再度聚焦于食品保鲜技术的安全性。
与此同时,各种关于车厘子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一位广东的女性及其母亲在食用车厘子后同样出现身体不适,她们发现果实上有可疑的白色物质,怀疑是变质的迹象。另一位消费者则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在某直播间买到的车厘子,收到时已变软且表柄脱落,而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距今已有35天。
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是车厘子运输和保鲜过程中的问题。当车厘子达到七成熟时,通常会被采摘下来,因为此时乙烯释放量低,有助于延缓果实衰老。采摘后,会将车厘子放入冰水中进行冷激处理,再清洗后喷洒食品级保鲜剂。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减缓果实新陈代谢,抑制细菌滋生,保证食品的安全。然而,不少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可能会使用劣质保鲜手段,甚至直接在车厘子表面涂抹食用蜡或人工色素,让果实看起来更光鲜亮丽,却掩盖了其潜在问题。
这些事件让人们不禁担忧:这漂洋过海而来的车厘子究竟还能不能放心吃?面对种种质疑,水果行业协会与专家纷纷呼吁消费者理性看待,并为车厘子正名。然而,市场的恐慌情绪似乎还没有完全消散。市面上车厘子交易的种种乱象,也反映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与严峻。希望有关部门能严查不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