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被誉为中国遗传学之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1912年,他出生在一个受到西方文化和基督教影响的家庭,早年接受了天津英中学院的西式教育,为他日后的科学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2年,李景均进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在这里他初次接触现代农业知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他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专注于遗传学,并于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求学过程中,他受到杜布詹斯基和赖特学说的启发,决定将群体遗传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拓展视野,他又在芝加哥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研修数学和统计学,并遇到了他的未来爱人,美籍华人Clara Lem。1941年,二人结婚后满怀希望回国,却因战乱在香港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
二战期间,由于生活困顿,他们在友人和香港地下党帮助下,历经艰辛曲折抵达桂林。在广西大学和金陵大学教书期间,李景均不遗余力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抗战胜利后,他被北大农学院聘为系主任,并著有影响深远的《群体遗传学导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李景均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事业,但因坚持科学立场受到排挤。1950年,趁母亲病重之际,他携家人抵达香港,但在政治动荡中,他选择婉拒国立台湾大学的职位,希望能在自由的环境中继续研究。
在香港,他的求助信引起美国遗传学界关注,诺贝尔奖得主穆勒对他伸出援手,不仅帮他联系了匹兹堡大学的工作,还协助解决签证问题。1951年,李景均终于踏上美国土地。在那里,他以出色的科研能力,成为匹兹堡大学教授,并在遗传学、统计学领域取得诸多重要成就。他提出的随机/双盲原则,至今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李景均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如《试验统计学导论》和《通径分析入门》,这些作品至今仍被视作经典。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也为现代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