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余秋雨前往印度,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敬意与好奇,原以为是在文化圣地之旅,

万物知识局中 2025-01-17 18:19:00

1999年,余秋雨前往印度,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敬意与好奇,原以为是在文化圣地之旅,然而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他理想中的恒河应是庄严而神圣的,但真实的景象却与之相差甚远。

到访的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灵魂归宿,但映入余秋雨眼帘的却是漂浮着垃圾和动物尸体,远没有想象中的神圣。更让人震惊的是,河边有人在焚烧遗体,骨灰直接撒入河中,刺鼻的气味与嗡嗡乱飞的苍蝇令他难以适应。余秋雨看到警察用棍子触碰逝者,这一幕让他更为不安。然而,当地人似乎习以为常,继续在河中沐浴、祈祷,甚至饮用河水。面对如此巨大的文化差异,余秋雨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

印度前文化部长面对这些情况却显得十分自豪,甚至邀请余秋雨品尝恒河水,称其为印度的传统遗产。余秋雨对恒河水的“好意”婉拒,面对如此反差的文化理解,不禁让他对“神圣”二字有了重新思考。

在与文化部长会谈时,部长对印度的发展表示乐观,并自信地预测25年后其他国家才有望赶上印度。然而,走出会场的余秋雨,却看到了满目疮痍的街头景象:一个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的老人,糟糕的卫生条件,满地的垃圾和苍蝇,与部长的乐观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反差引发了他对印度发展的更多思考,现代化的进程似乎尚未惠及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这次印度之行,成为余秋雨创作《文化苦旅》的重要灵感来源。在书中,他详细记录了恒河的见闻、印度的社会问题与文化交流,力求客观展现印度的多面性。贫困和污染的现状让他反思发展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和文化独特性,不能用单一标准去评判。

通过这次旅程,余秋雨认识到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相互理解与共同进步。而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多样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顾及环境与民众福祉,成为他思考的重要课题。

0 阅读:1
万物知识局中

万物知识局中

康子淳说旅游